未命名草稿(1 / 4)

(续)

胡新芳推开房门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窗台上摆着的那盆“月月红”——花瓣舒展着,艳红得像一团小火苗,叶片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显然是刚浇过水。她愣了愣,这盆花是她年轻时最喜欢的品种,当年跟着谢德辉随军,行李里都不忘带着它的花籽,后来辗转搬家,花籽丢了,这念想也便压在了心底,没想到他竟还记得。

目光往下移,床头柜上放着一个红布包,解开来看,里面是一叠叠洗得平整的旧照片。最上面一张是她二十岁出头的样子,扎着两条麻花辫,站在槐树下笑,身后是穿着军装的谢德辉,眉眼间满是青涩。翻下去,有孩子们小时候的百日照,有谢长晏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学的模样,还有去年全家在院子里拍的全家福。照片边缘有些微微泛白,却被保存得没有一点折痕。

“这些照片,我找了老战友帮忙,把以前模糊的都重新翻印了。”谢德辉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还拿着一块叠得整齐的蓝布,“你之前总说,家里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现在好了,想看看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瞧瞧。”

胡新芳捏着照片的手指微微发颤,眼眶有些发热。她转头看向谢德辉,见他手里的蓝布展开,竟是一件新做的斜襟棉袄,针脚细密,布料是她去年在集市上看中却没舍得买的灯芯绒。“你怎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当当,那些积压多年的委屈,好像在这一刻松动了些。

“知道你冬天总怕冷,前阵子找隔壁张婶学的裁剪,做得不好,你别嫌弃。”谢德辉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电影票是后天下午的,要是你想去,咱们看完电影,再去街口那家馄饨铺吃碗热馄饨,你以前总说他们家的汤鲜。”

胡新芳没说话,只是拿起棉袄往身上比了比,大小刚刚好。她走到窗边,给那盆月月红又浇了点水,轻声道:“馄饨要加两勺辣油。”

谢德辉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忙不迭地应道:“加,加两勺,再多给你加个荷包蛋!”

另一边,谢长晏一家已经抵达研究院。车子停在一栋红砖墙小楼前,楼前栽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叶子在夜色里沙沙作响。研究院的管理员王伯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还提着一个暖水瓶:“谢教授,鱼小姐,孩子们一路辛苦了,我把房间都收拾好了,暖气也提前开了,暖和得很。”

谢昀庭从车上下来,好奇地打量着周围,小手紧紧拉着鱼灼音的衣角:“妈妈,这里就是研究院吗?有好多书吗?”

“是啊,这里有很多很多书,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设备,等明天妈妈带你去实验室看看好不好?”鱼灼音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

谢今禧则被楼前花坛里的小彩灯吸引了,挣脱谢长晏的手就往前跑,嘴里嚷嚷着:“哇,好多小灯灯,像星星一样!”

谢长晏连忙跟上,生怕她摔着:“慢点跑,别撞到花坛边。”

一行人走进房间,里面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客厅里摆着一张实木桌子和几把椅子,墙角放着一个老式衣柜,虽然简单,却收拾得一尘不染。王伯把暖水瓶放在桌上:“谢教授,房间里的被子都是新晒过的,有什么需要的,随时叫我就行。我就住在隔壁楼,晚上有事儿也能找我。”

“麻烦王伯了,这么晚还让您等着。”鱼灼音客气地说道。

“不麻烦,不麻烦,你们能来研究院,是我们的福气。”王伯笑着摆摆手,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才转身离开。

谢长晏把行李搬进房间,鱼灼音则开始给两个孩子洗漱。谢今禧坐在小板凳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问道:“妈妈,我们在这里住,能天天看到爸爸吗?爸爸会不会像在家里一样,晚上给我们讲故事呀?”

“会的,爸爸在这里也要工作,但每天都会陪我们吃饭、讲故事。”鱼灼音拿起毛巾,轻轻擦着她的脸,“而且这里还有很多小朋友,明天爸爸会带你们认识新伙伴,好不好?”

“有小朋友呀?那他们会喜欢我的粉色石头吗?”谢今禧眼睛一亮,又想起自己放在家里的石头,有些遗憾地说,“早知道就把石头带来了,我想给小朋友看看我的宝石。”

“等周末我们回家,就能看到石头了,到时候你可以带一块过来,跟小朋友分享。”鱼灼音安慰道。

洗漱完,谢长晏已经把孩子们的小床铺好了。谢昀庭抱着自己的小恐龙玩偶,乖乖地躺进被子里,谢今禧却磨磨蹭蹭的,拉着谢长晏的手不肯放:“爸爸,你还没给我们讲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