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1章 各有打算(2 / 3)

同时也是希望借此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大明文人以移民的方式投效海汉,提升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

通过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吸引到文人投效吗?答案其实是肯定的,海汉这些年从大明招募的移民为数不少,其中但凡是能识文断字的,都会被问及投效海汉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下去混口饭吃,或是想到富庶的海汉国发财都是常见的理由,但其中也不乏有因为海汉出产的文化用品而对这个国家产生好感的人士。

海汉一向极其重视宣传手段,以文化用品为桥梁向大明输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比较不易受到大明文人的抵制。而这些使用海汉文化用品的大明文人,在社会中所能起到的示范作用,也正是海汉想要追求的宣传效果之一。

不过类似这些盘算,施耐德是不会向许裕拙和盘托出的,这种事做可以做,但如果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今后福建方面也未必乐意再消耗资源帮海汉推广这些利润没那么高的买卖。

所以施耐德当下另外换了一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我们知道贵国的读书人往往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购买书籍和文房四宝,所以我们很乐意削减这些文化用品的价格,让更多的大明读书人能够买得起,用得起。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善意在日后能够收到回报,今后这些文人中了功名做了官,也能记得当初在苦读路上得过海汉国的恩惠。”

许裕拙一时也分辨不出施耐德这是由衷之言还是商业托辞,但听起来还是有些道理,毕竟这种措施对大明读书人的好处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当下抱拳道“那许某就先替大明的读书人谢过贵国的善举了!”

陶东来听到施耐德冠冕堂皇的说法也是心头暗暗好笑,不过表情还是绷得十分严肃,替施耐德帮腔道“我国与大明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只要大明太平昌盛,我国也能有更多的商机。”

旁边的郑柞对此倒没有太多特别的感受,海汉在安南经营的生意极多,文化产业也是其中之一,不仅出售文化用品,甚至已经在安南的殖民地开设学校,招收安南学龄儿童入学念书,成绩优良的学生还有机会到三亚留学。至于这样做在长远来看会不会对安南有负面影响,执政的郑梉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在他看来这对于安南并非坏事,多一些国民能接受教育终归是有好处的。而郑柞也受此影响,对于这种文化渗透并没有什么警惕心。

郑柞所关心的还是海汉提出的第二条要求,即扩大移民规模。早些年用人口换武器,安南正好要处理大量的战争难民和战俘,便以此向海汉了大量的移民,也是乐得轻松。不过近几年安南国内的政治局势已经趋于稳定,而且安南与西边的暹罗国三不五时地会有一些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对兵源的要求也在逐年地转增。

如今自愿投效转籍是被官方允许的,但安南已经不会再主动向海汉大批移民了,海汉要扩大移民规模,这是要怎么个扩大法?

陶东来给出了郑柞所关心的答案“战俘,贵国西线战场上所有的战俘,只要身体健全能劳动,我们都可以有偿接收。”

海汉海外移民有过两波人口爆炸,第一波主要来自安南内战前后,第二波则是开通了大明北方航线之后。这两波移民潮为海汉带来了数以万计的人口,而其中最主要的构成便是战争难民和战俘。但近两年由于北方的状况趋于稳定,来自山东和辽东的移民数量也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海汉虽然占了金州,但当地的汉人早就被清空,虽然吸纳了皮岛的东江镇军民,但这些人在近期仍然会保留大明国籍——这也是大明与海汉建交的条件之一。而且东江镇的人口暂时不会输送到南方,所以对于海南岛发展工业所需的劳动人口依然起不到弥补缺口的作用。

在马尼拉的战事倒是俘虏了不少西班牙人,不过海汉还寄希望于能从他们身上榨出丰厚的赎身费,而且考虑到管理上的安全问题,即便是确定没油水判了苦役的战俘,也不会将其全部押送到海南岛这边服刑,而是分散到各处海外殖民地充当劳动力使用。

仅仅只靠海汉自己发动的对外战争,所获得的战俘已经不足以满足海汉的发展需求,所以现在执委会将主意打到了盟友身上。许心素那边除非造反,否则也没什么大仗可打,平时都是派小股部队跟着海汉混混经验,也指望不了福建能大量战俘。倒是安南近两年一直与暹罗国不太对付,这两国间的战事被执委会视为了一个可能的人口来源。

根据海汉所掌握的情况,安南对战俘的处置要嘛是直接处死,要嘛也是充作苦役往死里压榨,总之是不会养闲人的。而如果以有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