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1章(2 / 3)

的作为无疑已经是铁证如山,不管是死刑还是终身监禁都不为过,不过因为涉及外交领域,肯定不会对其公开宣判了。

但现在海汉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定罪,而是查明薛正一伙试图对朝鲜世子发动袭击的真正原因,找出指使他们来做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目前审讯调查工作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安全部没能在第一时间就拿到幕后主使的相关信息。

“幕后主使……”白克思下意识地摸了摸下巴,小声应道:“有胆子跟我国作对的,一只手就能列出来吧?”

“这可不是公开作对,是暗中使绊子,会有这种想法的,估计一只手不够数!”张新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海汉的发迹史当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战事,因此而吃过海汉苦头的势力的确不少,即便其中一部分在事后已经服软,也难保不会玩一些花样来拖慢海汉发展的脚步。如果要以“绝对可信”来衡量与海汉有外交往来的国家和势力,那执委会大概只会给福建许氏和安南郑氏打个及格分,其他的根本都不会被列入到考虑对象当中。

照汪百锁的介绍,这伙人分别来自从南海到大明北方的广袤地区,一开始安全部认为他们可能是赏金杀手,但后来张千智开始怀疑这些人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势力,因为其中三名死者的身体上发现了类似帮派标记一类的刺青图案,而其他人身上却没有这样的标记。

当然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猜测,但如果得到证实,那这事的复杂程度可就又上了一层楼。

“为什么是朝鲜世子?为什么他会被当成目标?”白克思现在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对方选择袭击目标的理由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破坏两国关系,还是另有目的?

然而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汪百锁也不敢随意猜测,毕竟此事关系重大,执委会为此专门修改了朝鲜世子的行程安排,还让安全部在儋州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查明朝鲜世子遭遇袭击事件的真正原因,如果他的理解有什么差池,那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执委会对此案的判断。

倒是张新没有那么多的顾忌,说起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朝鲜世子在我国留学期间出了事,甚至是死了,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谁的好处最大。”

白克思道:“理论上有可能会导致与朝鲜的外交关系破裂,并且肯定会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如果我国与朝鲜翻脸,那就得撤出在朝鲜的驻军,这样要说得益最大的……那不是清国?不过清国如果有能力派一队人到海南岛来执行任务,那又何必袭击朝鲜世子,直接对付我们效果可能更好?”

“老白你忘了,袭击我们又没法逼我国军队离开朝鲜,袭击朝鲜世子才有可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张新提醒道。

白克思一拍脑门道:“我都给气糊涂了……你说得对,但我还是不觉得清国有足够的能力派人到海南岛来执行这种任务。单是从辽东南下到海南岛的航线,估计整个清国就没几个人知道。”

白克思所说的航线自然不是近海航线,清国与大明如今是不死不休的状态,就算清国想派船从海上南下,也绝对不敢太靠近大明的海岸线。而走外海航线南下,那只有航海经验极为丰富的老水手才有可能办到。

张新摇头表示不同意:“那我要说了,如果清国真安心要干这件事,也不用亲自派船啊,大可设法雇佣一艘船把人从辽东接出来,然后再由海路南下。再说抓到的那伙人里边,不是还有疑似南海本地的人吗?”

白克思摆摆手道:“等一等,我们的思路还是太狭窄了一些,朝鲜世子如果出事,影响到我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那么清国毫无疑问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只有这一个受益者吗?如果清国要实施这种行动,他们所需要的条件可不仅仅只是一批掌握南下航线的水手而已。更重要的是情报,关于朝鲜世子行踪的情报。刚才汪百锁说他们在儋州花了二十多万找地下掮客买情报,那在此之前他们是如何追踪朝鲜世子的行踪呢?”

“你的意思是……如果是清国发起了这个行动,那么仅仅只靠他们自己是不够的,可能还有别的势力向他们提供帮助。比如指引他们一路追踪到海南岛,再从三亚追到儋州?”张新也大致明白了白克思想要表达的意思。

白克思点点头道:“而且刚才汪百锁说了,这批人在行动前备了马,明显是打算用于行动后迅速撤离当地,那么他们要往哪里撤?我认为是海上,因为他们对儋州的地理环境完全不熟悉,选择从海上逃生机会最大。但谁会接应他们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