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
“代表大清国参与会谈的是智顺王尚可喜尚大人。”
“代表大明国参与会谈的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杨大人。”
钱天敦最后才介绍到海汉这边:“代表我国参与会谈的,是我国执委会委员长陶东来。”
陶东来朝另外三国使团微微拱手道:“各位好,鄙人陶东来。”
对于这个意外的情况,三国代表反应各有不同。尽管他们都未曾见过陶东来本人,但对这个名字却是如雷贯耳。海汉没有皇帝,而是由执委会这个特殊机构执掌国家权力,此事各国皆知。而在执委会中执掌大权的,据说便是这个名叫陶东来的人了,其地位之高,威望之大,甚至堪比其他国家的皇帝。但据说此人极少会离开海汉本土,近些年更是被传闻描绘成了深居简出的神秘人物,却没想到会在此时此地出现。
当然了,代表三国出席这个会谈的都是见多识广的高官,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民间传闻,像陶东来这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不管是为了人身安全还是政局稳定,不轻易离开京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没听说有哪国皇帝会时常在外抛头露面。但陶东来既然会出现在金州,就足以说明海汉对这次会谈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了。不过他要亲自参与会谈,这很可能就意味着海汉在会谈中表露出来的态度不会再有回转的余地。
金尚宪作为朝鲜国代表,自然要起身与陶东来郑重见礼。朝鲜今后的安全和发展都与海汉的态度息息相关,金尚宪可不敢让陶东来觉得自己有任何的怠慢之处。陶东来身份形同一国君主,而朝鲜目前虽与海汉以兄弟相称,但实际上是藩属国的地位,所以金尚宪也必须执臣子之礼。
尚可喜脸上则没有什么表情,也只是远远地一拱手表示一下。但他心中可没这么平静,既然连陶东来都到场了,那就说明海汉对此次会谈有某些势在必得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恐怕也不只是停战议和而已,否则哪用得着陶东来千里迢迢赶来辽东。
杨嗣昌心中却有些不满,他倒不是对陶东来有什么看法,但适才钱天敦介绍各国代表身份的时候,居然是从朝鲜先开始,而大明却被放在后面,这让他不免有一种受到针对的感觉。
不过在这种场合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样的小事发作,杨嗣昌只能安慰自己,大明地位尊崇,钱天敦应该是出于对大明的敬重才将自己放在朝鲜和满清之后作介绍。
但看到金尚宪在海汉人面前卑躬屈膝的谄媚模样,又让杨嗣昌实在有些不爽。刚才金尚宪只是朝自己微微一揖就了事,与现在对待陶东来表现出的卑微态度简直判若两人,气得他在心里暗骂金尚宪是白眼狼。
陶东来与另外三方见礼之后,便朗声说道:“这次请各国派出使团到金州来,目的大家应该都已经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晤,消弥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促成地区和平。我想,这应该也是各国都希望见到的局面。”
金尚宪很是捧场地应道:“陶大人所言极是,若是能停止敌对,让各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敝国愿全力配合!”
朝鲜在这场会谈中并非主角,金尚宪也很明白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间会议室,配合海汉促成停战和谈协议达成,就是他最主要的任务。如果能够完成这个目标,朝鲜必然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当然是有充分的动力来扮演好助攻者的角色。
“金大人识大体顾大局,以百姓为重,真是朝鲜国之幸啊!”陶东来见金尚宪知情识趣,当下也是送了顶高帽子给对方。
朝鲜与海汉同气连枝,尚可喜可不想看这两家一吹一合的表演,当下开口道:“停战议和一事,本是我大清国最早提出,此事钱、王两位将军都是知道的,金大人可不要搞错了感激对象!”
金尚宪道:“就算是贵国先行提出,但是无人响应,那不也等于废话?若不是海汉国各位大人居中斡旋,岂能有今日之会?停战之事,在座诸国都有此意愿,但却不是谁都能推动实施,其中缘由,尚大人不妨先好好想想!”
金尚宪文人出身,在官场上混了几十年,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辩论,讲起道理来自然是一套一套的,尚可喜想要跟他在嘴皮子上分胜负,的确是选错了战场。
尚可喜也不傻,立刻就意识到跟金尚宪辩论是在自讨苦吃,当下也不理会他,直接对陶东来道:“陶大人,停战议和之事,我国只愿跟贵国达成协议,至于另外两国,我认为没有必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尚可喜此行的任务,不但要与海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