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回长安(2 / 3)

着的人越来越多。

端庄的茹慈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无论说什么,茹慈都能笑着给予回应。

在谈话间,渡口的船动了,朝着对岸滑动,然后再划回来,一趟趟的把人往对岸运。

“长安还好么?”

“夫人,长安现在好着哩?”

“就是,你看看这些船,前些年渡口这边只有七八个船,如今四十多个呢,全都是大船,吃水深着呢?”

余令蹲在旁边偷听,一边听一边瘪嘴。

这和长安好不好有关系,但关系不大,而是地势决定的,这里是东大门,走西域的商队必经之地。

“令哥,咱们可以过河了!”

“好,派人去潼关县告诉县令周礼主簿韩春,告诉他们我回来,派人去通知知府衙门,准备卸甲大礼!”

“是!”

知道要走了,茹慈站起了身,走到余令身边,朝着围绕着的众人笑道:

“诸位叔伯长辈,这是我的夫君!”

“啊,你真是知府大人啊!”

余令没好气的拿起老汉身边的竹筒,仰起脖子一饮而尽,苦涩的茶水让余令狠狠的打了个哆嗦。

“啊,这还能有假啊!”

“青天老大爷,是老汉眼拙......

不过话说回来了,你晒得也太黑了,比我们这些讨生活的都黑,当官的都是白白净净的,你这样.....

小老儿怎么敢信啊!”

“我没你黑,比一比来……”

老汉看了看余令,又看了看自己,众人齐齐发出了哄笑声,然后纷纷前来见礼,顿时就围的水泄不通。

余令不停的拱手,场面热闹极了.....

“走了,下次别认错了,对了,茶叶少放点,苦死我了!”

过了河,余令彻底踏入关中地界。

王辅臣他们还在忙,战马要坐船过河,那捆扎好的货物也要过河。

进了潼关,余令就不着急了,开始慢慢的打量街道的铺子。

潼关城应该是修缮了,上次走的时候看到的那些塌陷的地方不见了。

如今破烂的地方全都修缮好了。

城门口,在县令带领下一群衙役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

余令细细的打量一眼,径直的从他们中间走过,县令周礼主簿韩春带着胥吏躬身弯腰朝着余令行礼。

“周礼和韩春陪我走走,你们其余人继续忙自己的!”

走上了潼关城墙,不大的城池尽收眼底。

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余令发觉这里的商业氛围比长安城还要好。

“很不错,两位辛苦了!”

周礼和韩春知道眼前的这位爷有多狠,听着这一句简单夸赞,二人不由得松了口气,颇有种劫后余生的解脱感。

哪怕知府已经走了两年了,可这两年没有人敢懈怠。

“俸禄涨了几次?”

“回大人四次!”

“治下百姓比我走时多了多少户?”

“回大人,最少六百户是有的,这个数额也只多不少,晋地逃难的多了,大户有,贫苦百姓也有!”

余令思量一下,点了点头:“白莲教城里也有么?”

“有,刚杀了一批!”

“下次逮住了别杀了,让他们去挖黄河,死了太便宜他们了,干一辈子的活来赎罪吧,不用心疼他们!”

“是!”

“剩下的我不说了,你们统计好具体数额,等我回到知府衙门咱们再做一个汇总,那时候咱们再细说!”

“遵命!”

余令在潼关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了。

在送别了余令之后,县令周礼才彻底的回过神来。

如今的余令更恐怖了,威势如立在那里的高山。

脚底下的大道越走越熟悉,队伍里的欢声笑语也越来越大。

待能看到大雁塔的时候队伍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到家了,一晃就两年了!

视野里的大雁塔越来越清晰,待它的身形完完全全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队伍突然停了下来,所有人下马开始步行。

视野尽头,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夏收结束了,马上就要种植土豆了……

迎接的人群眼巴巴的望着越来越近的队伍。

肉肉把儿子架在脖子上,踮着脚,搜寻自己男人的身影。

“娘,哪个是爹爹?”

“娘也没看到!”

吴秀忠的的媳妇也踮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