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嘉靖篇 第262章 皇上这是喝了?(2 / 4)

光灼灼,尤其是侍郎以上的大员,眼神满是警告意味。

    “这个……”夏言清了清嗓子,道,“臣想先听完,严尚书的论述。”

    朱厚熜眼眸危险的眯起。

    夏言也自觉有些过分了,便朝激烈反对的同僚们道了句:“诸位稍安勿躁,我相信严尚书有他的理由。”

    “?”

    “呵!”

    两拨人都不想得罪,结果却是全给得罪了。

    朱厚熜不轻不重的哼了声,“严嵩,你继续说。”

    顿了下,“弹劾也得听人把话说完不是?”

    “……”

    严嵩拱了拱手,继续道:“太祖规定,家无大诰,有罪罪加一等,家有大诰,有罪罪减一等,何也?”

    严嵩扫视方才那些叫嚣最凶的同僚们,问:“可是太祖有意包庇罪民?”

    没人回答,不敢回答。

    其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大家都清楚。

    严嵩自答:“太祖真正的用意,是为了震慑执法的官吏,大诰是让百姓有对抗不公的武器。”

    “然,百姓并不识字,对不法官吏的巧立名目,也无从辩驳,故此,臣才说太祖的用意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严嵩这次学聪明了,根本不给人找茬的机会,“是太祖做的不好吗?”

    本来还想断章取义之人,闻听后半句,不由悻悻闭了嘴。

    严嵩一脸崇敬的说:“前元暴政,致使我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太祖立国之初,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即便这般,太祖仍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产,且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百姓不受欺压……,古往今来,哪个皇帝可以做到太祖这般?”

    顿了顿,严嵩换上痛心疾首的表情,说,“随着时间推移,百姓的对抗不公的武器逐渐失去震慑力,致使不法官吏再次肆无忌惮……”

    悲痛过后,严嵩又换上了喜悦之色,振奋道: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我大明国力鼎盛,府库殷实,百姓已能足食……臣奏请皇上,广设官办学塾,给百姓一个读书、认字的机会,让太祖的《大诰》,让我大明的大明律,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严嵩又是一拱手,“臣,奏完了。”

    言罢,严嵩回班。

    紧接着,户部尚书梁才出班,道:“皇上,臣以为严嵩之言,看似有理,实为大谬。洪武年间的财政状况,臣知之甚详,那时候百姓都已能吃饱饭,臣可举证……”

    “这些朕自然知道。”朱厚熜懒得听,无论真假都没办法反驳,只是问道,“朕问你,洪武年间,大明多少人,如今我大明多少人?”

    “这……”

    身为户部尚书,对这些自然是知之甚详。

    “今我大明已有一万万又九千八百余万人。”朱厚熜淡然说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舟,覆舟;在水,亦在舟也;在民,亦在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