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李东阳岂敢乱说,只得道:「尚书有云……」
「别整这个了。」朱厚照没好气道,「方才还君明则臣直,这会儿朕就不明了?」
「……皇上恕罪。」李东阳告罪,沉吟了下,道:「那臣就知无不言了。」
「这才对嘛。」
李东阳斟酌了措辞,道:「诗经有载,汉初时,山河四省冬日几乎不结冰,小麦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武帝能打出中原王朝的威武霸气,除了本身能力强,粮食丰收也是关键;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温暖气候彻底不复存在了……
隋唐时期,温暖气候再次归来……其实,眼下这般并非大明独有。」
简单阐述了下史载,李东阳问:「皇上可听过晏子使楚的典故?」
「自是听过。」
「晏子使楚时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李东阳道,「晏子虽是反讽楚王,却也符合当时情况,而唐汉时期,北方却能生橘。」
顿了顿,「从结果来看,气候寒冷会导致大旱。」
朱厚照缓缓点头:「李大学士真是博学啊!」
「哪里,皇上谬赞了。」李东阳矜持道。
「呵呵……博学就是博学嘛,这些朕就知之不详。」
李东阳笑道:「皇上胸中装的是天下,细枝末节处难免有所疏漏,臣不言,皇上他日也会得悉。」
朱厚照蹙起眉头,问:「我大明人口乃历史之最,如若一直这般,当如何是好?」
「这个……」李东阳迟疑了下,道:「臣以为,不甚打紧。」
「哦?何也?」
「仅凭永乐豆丶宣德薯,这两种高产作物,便足以弥补不足。」李东阳道,「昔年三宝太监出海远洋……」
似乎觉得如此大功,理应按到帝王身上,他改口道:「仰仗太宗雄才大略,我大明完全不必为粮食发愁,今灾患虽频,却远不至于大规模闹饥荒,亦不会危及江山根本。」
「可若人口一直增加呢?」朱厚照皱眉,「如今工商业发达,可也侵占了许多农田啊,商业的利润远大于农耕,到那时,若强迫地主富绅改种粮食,他们肯吗?」
「呃…,这个……」李东阳无言。
这些他还真没往深处想过。
不过,他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惊道:「莫非皇上欲打压工商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朱厚照这般说。
李东阳沉默少顷,继而坚决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大明在海上通商这条路走了许久,上到商绅,下到百姓都德惠其中,如若强行中断会出大事的。」
「呵呵……朕也没说要一步到位,慢慢来嘛。」朱厚照道,「李爱卿可愿支持朕?」
李东阳不知如何作答,直到这时,他才后知后觉的明白小皇帝的真实目的。
在庙堂待了这麽多年,李东阳对政治的理解不说登峰造极,亦不远矣,自然明白小皇帝打压工商业的根本,还是为打压盘根错节的官绅势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