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没有了后路,才算不死不休【求追读】(3 / 3)

他的不能再丢了。

父子都无颜面可讲,如何立足?

“那就好,安心看电影吧,大哥记得帮忙提些改进意见。”

苏君轻笑一声,场内通亮的灯光逐次熄灭,他的身影全部隐于黑暗中。

额,黑色西服的好处,隐蔽。

听着苏君的声音缓缓消散,大哥闭上眼睛,身体瘫软在座位上,两鬓的斑白是那么的刺眼。

从今天开始,他和苏君注定只能有一个人站在顶峰。

另一侧的范小胖默默的松了一口气,她真怕苏君做出让步,搞息事宁人、化敌为友的那一套,华亿还想联合大哥,借用后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其他方面掣肘苏君呢。

毕竟…………

“没有了后路,才能不死不休。”

范小胖在心中喃喃自语一句,算是真正放下心来。

说到底,大哥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苏君想要的是什么,任何条件都不重要,没有那几个人对苏君才最重要。

娱乐圈中的恩恩怨怨就是如此残酷,身败名裂后面往往跟着四个字。

那就输倾家荡产。

如果本就废物的二世祖再失去了傍身的钱财,那与杀了他们有何区别?甚至更为残忍。

范小胖同样如此,她付出了万般的代价,就是为了名利二字。

没了这两个字,她会生不如死。

纷乱思绪在脑海中一闪而逝,范小胖开始慢慢将注意力放在电影上,她很想看看刘亦妃这个后起之秀有什么表现。

她出道这么多年,还没有拿过含金量特别高的奖项。

随着电影逐渐播放,很多人看向张艺谋的眼神都变了,《寄生虫》那里是一部普通文艺片,明明是一部为金棕榈量身打造的影片。

《寄生虫》本身与戛纳电影节的艺术调性高度契合。

二者在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挖掘、艺术表达的创新性及人文关怀的普世性上形成强烈共鸣。

参加过戛纳电影节的人都知道,戛纳电影节向来推崇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突破的作品,而《寄生虫》以类型片外壳包裹尖锐的社会批判,精准切中阶层固化这一全球性议题。

于此同时,影片通过贫富家庭的交织叙事,用暴雨夜的空间对比、半地下室的隐喻等意象,将阶级差异具象化为可感的视觉符号。

这种将沉重现实转化为荒诞戏剧的表达,与戛纳鼓励的“作者性”创作高度一致。

既保持导演的个人风格,又突破地域局限引发普世思考。

很明显,张艺谋做的非常到位。

在艺术形式上,《寄生虫》融合了黑色幽默、惊悚与悲剧元素,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镜头语言充满隐喻,这种类型融合的实验性十分符合戛纳对电影语言创新的追求。

同时,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展现贫富群体在生存压力下的挣扎与异化,传递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戛纳电影节始终坚守的“电影应关注人的处境”的核心精神。

这么说吧,《寄生虫》以独特视角解析时代痛点,用创新手法拓展电影边界。

正是戛纳所倡导的“艺术反映现实、现实滋养艺术”的生动写照。

雅各布在电影播放期间,不断下意识的瞟向张艺谋,正因为他不是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对电影的印象很深刻,他才对张艺谋的表现十分好奇。

“看着一副憨厚的样子,其实野心大着呢,直奔金棕榈而且,完全没有把其他奖项放在眼里。”

“每个角色都不突出,又处理得非常好,准备做得也太齐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