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出游(贰拾捌)(3 / 5)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4466 字 6天前

修葺西安城垣,并疏浚城壕。

乾隆四十二年巡抚毕沅奏报西安城墙状况,这一奏议可视为该次城墙大修工程的最早动议。

乾隆四十四年毕沅会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对城墙状况进行了“细勘”。四十五年三月,毕沅前往苏州觐见乾隆皇帝,进一步陈奏了城墙亟待维修的情况,并获得了乾隆的允准。

乾隆四十六年毕沅首次明确以《奏修西安城墙事》为题具奏乾隆皇帝,详细禀明城墙亟待维修的状况,正式请求修葺西安城墙,由此开启了大修工程的序幕,此次维修为城墙自明代扩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维修。

乾隆四十六年,德成会同巡抚毕沅等逐段查勘城墙。发现五大类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德成建城墙维修必须“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在批复中强调资金“不惜费”,规模“从其旧”,成为城墙维修的两大基本原则,确保了古城墙能够延续明初扩建以来城周近14千米,占地约11.6平方千米的庞大规模。

乾隆四十七年巡抚永保对参与城工的机构和官员进行了初步分工,促使城墙维修成为当时现府和陕西省的头号工程。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历时5年的西安城墙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同治元年,清军拓筑西关与北关,加修东路墩台。

同治二年将军穆腾阿挖浚护城壕。

同治四年督办西征粮台袁保恒修葺西安城垣。

光绪二十二年龙首渠湮塞,西安护城壕池涸,清军同知王诹疏浚龙首渠,引水入壕,遂使“池水畅通焉”。

光绪二十四年巡抚魏光焘,光绪二十九年巡抚升允又多次疏浚通济渠,引水入壕等。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城工,以其工期之长、工匠之众、经费之巨、工料之多堪称明清古城墙建修史上最大的维修工程,不仅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墙防御能力等直接相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等也有着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期间清兵龟缩城内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安远门(北门)的城楼是清朝的弹药库,驻守清兵负隅顽抗,新军集中火力轰击弹药库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击全线溃败,至此统治长安265年的满清政府被推翻了。遗憾的是雄伟壮美的安远门城楼也在战火中被毁。

民国十五年的着名的“二虎守长安”是一次攻守战斗激烈、持续八个月之久的艰苦战役。这次战事充分显示了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

民国十五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率所部“镇嵩军”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围攻由陕地国民军队控制的长安城。城内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长达八个月之久。因地形关系,东关战场从战争开始一直到胜利,始终是镇嵩军进攻的重点,镇嵩军在城外设置炮兵群,炮轰东关陕军阵地,并在城外掘地道多处,企图轰炸城墙。杨虎城部的一个营奉命担任东关防务,在城下挖掘堑壕,专门防御镇嵩军的地道偷袭,镇嵩军几次挖掘地道,都被陕军发觉 为了瓦解守军,刘镇华用棺材装火药轰塌了部分城墙。 “二虎”一方面动员全体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一方面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镇嵩军”也加紧了攻势,穷凶极恶的“镇嵩军”因与城内的守军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内的军民,放火烧了城外已经成熟的40万亩麦田,冲天火光延续了五六日,城内军民饿死的就有两万余人。“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守城战坚持得非常艰苦。直到10月受广州国民政府编制的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星夜兼程出奇制胜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逃出潼关,长安之围遂解。在这次战斗中炸毁了永宁门(南门)箭楼。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当时的长安城也破旧不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地方当局为保护城墙,也做过一些必要的修护工作,如发布保护城墙的措施,实施小规模修缮等,这些修护工作虽未能改变古城墙衰败面貌,但对保护其完整性及为日后大规模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今,古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

其中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作为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