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出游(2 / 3)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2266 字 5天前

洛河交汇处修建长城数百里。

秦昭王时期,皇帝令工匠施钩梯登上华山,并勒铭,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一次登华山的记载,但至唐宋以前并没有真正的登山道路; 秦始皇二十八年,皇帝钦定华山为全国祭祀名山,并有传闻宫女玉姜避秦暴政,遁隐华山石洞,后称其地为“毛女峰”。

西汉元光年间,武帝于敷水东岸建集灵宫,于华山北建拜岳坛,于元封元年十月前往祭祀华山,其在位期间于黄神谷建祠庙、修巨灵神祠,于华岳东北铠峪乡段家城和王家城建“京师华仓”,并修关中漕渠,从长安直通渭河入黄河处;神爵元年,宣帝下诏令祠官每岁祭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天柱)山、北岳恒山;元延二年三月,成帝至河东汾阴,礼后土,经华阴,登华山;西汉末年,传说南阳公主避王莽乱,隐居华山“公主峰”。

东汉永和元年,弘农太守元氏张勋为西岳华山作石阙,高二丈二尺;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弘农郡太守袁弘整修华山祠庙,并立《西岳华山庙碑》,以记其事,该碑世称“汉隶第一品”;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十二月,弘农太守樊毅奉命祀华山;光和二年正月,弘农太守樊毅与华阴县令先谠整修华山亭,同年十月弘农太守樊毅斋祀西岳,令苟班与华阴县令先谠整修西岳庙,设中外馆,图珍奇异画怪兽、岳渎精灵,为此卫凯撰文立碑《汉樊毅修华岳庙碑》;次年灵帝有诏免除华山10里内民赋。初平四年六月,华阴地震,华山崩裂。到建安年间,镇远将军段煨修西岳庙,修饰享庙坛场,又造祠堂,并在神路端前建三阙,张昶撰文为此立碑《西岳华山阙碑铭》。

三国黄初二年六月,魏文帝祭祀西岳华山等五岳;咸熙元年,魏元帝驾临长安,途经华山下,遣使臣以璧币祭祀华山。

西晋泰始二年七月,武帝下令采华山石,营建太庙;太康八年,弘农太守魏君实于西岳庙至华山山麓夹道栽柏树数千株(史称“古柏行”);永兴元年,华百石于西岳庙立碑记。

北魏太延元年,北魏朝廷建上宫神庙于华山顶峰,并设90人侍祀,到岁时祈祷,遣官率刺史以牲牢玉帛祭华山。太延四年四月,华阴地震,华山崩;兴安三年,北魏文成帝诏西王常英修华岳庙;兴光二年二月,重修华岳庙竣工,立碑称《大代修华岳庙碑》,又称《后魏华岳庙碑》(明清以来,误认为是唐李商隐兴元二年撰《修华岳庙碑》)。在此期间,郦道元撰成《水经注》,该书卷四《河水》、卷十九《渭水》记述了华山地貌、登游路线、名胜、庙宇以及汉魏石刻。

西魏元宝炬大统七年,车骑大将军、华山郡守、城阳县开国公杨子听,奉宰相宇文泰之命整修西岳庙,并植青松2000余棵。

到北周前期,道士焦道广于西峰建白云宫,周武帝在位期间于华山下为焦道广建云台观(旧址在今华山中学院内),于中方建太清观;保定三年,关中大旱,北周武帝敕同州刺史达奚武祭华山祈雨;天和二年,万纽于谨撰《西岳华山神庙之碑》。

隋开皇元年,文帝诏令五岳各置僧寺一所,又下令改华阴东南之杨硕故宅为拜岳坛;大业十年十二月,隋炀帝途经华山脚下,祭祀华岳神灵,并于西岳庙侧修筑坛场。

唐武德二至六年,高祖先后祀、猎于华山;中宗朝,安乐公主于国都长安府邸苑囿仿造华山;开元四年,朝廷诏改隋拜岳坛为华岳观;开元十八年,华山父老、道士、僧人、文武百官上表请求玄宗封禅西岳华山;上元二年,肃宗下诏改华山为太山;中和二年,黄巢军焚西岳庙,玄宗御制碑遭毁。

唐末至后晋,郑遨、罗隐之、李道殷隐居华山习道,时称“三高士”;显德四年十一月,周世宗诏华山道士陈抟至开封,拜谏议大夫,陈不接受遂还山。

北宋建隆二年,朝廷重修云台观,陈抟于玉泉院睡洞旁建“山荪亭”;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太宗征召华山道士丁少微;太平兴国四年九月,丁少微入朝,献华山灵芝、元芝及金丹;太平兴国九年十月,华山隐士陈抟入朝,太宗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大中祥符四年五月,真宗加封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加西岳帝后日“肃明”,并遣官祭告。这一时期曾有寇准、苏轼观览华山并赋诗,玉泉院东南高处建二臣塔。

南宋建炎四年,重修唐代华山山路;绍兴九年,南宋收复关中,道士雷道之重修拱极观,并立碑为记;淳熙十四年,孝宗命着名理学家朱熹遥领华山云台宫、卢弘撰《华山志》。金大定四年,世宗诏令每年立秋日祭祀华山;大定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