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等。因为该馆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我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豫省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省博物馆一度由开封迁至省会,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而展览难以为继,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尤其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像。后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博物馆合并,成立省博物馆后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
博物院新院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位于象湖东侧。
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立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省博物院重振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博物院建设,发挥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
博物馆在民国十九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的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博物馆\"已初具规模。
民国二十六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
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历史陈列展》,集中反映了古代历史概况。
近年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
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古代石刻艺术》《古代玉器》《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尤其是《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