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的假门,四个侧面装饰了假窗,转角处有圆形的倚柱,柱头都是卷刹,阑额普柏枋下有如意头装饰。第一层的上部是八层仿木塔檐。除了平坐和第一层檐下斗为五铺作双抄外,其余层级都为四铺作单抄,各层斗拱形式变化丰富。第一层塔身南面的券门上嵌有石制的“唐临济惠照澄灵塔”匾额。一层以上没有门窗。塔檐紧密相叠,递次内收,塔刹由覆钵、仰覆莲、圆光、相轮、仰月、宝珠等组成。塔身东、南、西、北四个正面每层檐下分别挂有铜镜一枚,由下至上渐次增大。此塔比例纤细,是金代比较典型的仿辽式密檐塔。塔身上的砖雕纹饰丰富多彩,壶门、勾栏、门扇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建筑装饰和小木作制作方法的参考。
凌霄塔是一座八角形九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该塔地宫出土了镌刻着宋崇宁二年的石函铭文。该塔原名慧光塔,由于它挺拔高耸,直冲霄汉的雄姿,被后人称为凌霄塔。据记载凌霄塔高十八丈,是正定建筑遗产中最高的一座塔,重修后塔高41米。塔身底层边长6.2米,自下而上每层高度递减、首份递减。该塔的主体部分从一层到三层采用的是砖制模仿木造风格的设计,第四至九层为木质结构,每一层都设有斗拱,其形状和构造独特且简约。塔的第一层非常高,四个正面都设有圆形的拱门,通过东、西、南三个门可进入第一层的塔心室,室内顶部为穹隆式设计,通过北门可以登塔到达顶层。在第四层的塔心室中央,矗立着一根木质的中心柱,其柱脚固定在了第三层顶部十字交叉的大梁上,并一直延伸到了最上面的一层,中心柱的周围环绕着八根抱柱,每一层的顶部都有八根扒梁,从各个抱柱的柱头开始,呈放射状放置在塔壁的转角位置,上面承托着龙骨楼板。这种塔心柱结构在中国现存古塔中仅此一例。
近代勘测时在底层塔心中部发现了地宫,是一座由砖砌而成的直壁窿顶建筑,底部中间置有石函。地宫内共出土文物43件,其中金正隆六年石函铭文明确提出寺与塔创建于唐代宗时期。依据地宫石函上的铭文和现存建筑风格,可以推测塔基是唐代所建,一至三层具有宋代特征,四至六层则为金代遗留。在二至四层的塔体间出砖筑冰盘延续了一层的手法,在现存的宋代砖塔中属于孤例。二层内壁有壁画,四个正面绘有佛像,但残损严重。
开元寺自东魏兴和二年建成以来,经历了多次更名,最终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定名为开元寺,成为正定的一大标志性建筑。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密檐式方塔,据清康熙七年《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中的记载及其平面布局和朴素简洁的结构分析,始建年代应为唐代,自唐至民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补。须弥塔现高41.37米,叠涩出檐九层,建于方形台基上,塔身第一层正面中间设有一扇石券门,门额镶嵌“须弥峭立”石匾,是康熙元年郡人梁维枢题字,二层以上设有方形塔窗,塔身层层收缩,外部收刹明显。塔刹宝珠一层上有“康熙元年始修”的铭文约100余字,简要记录了须弥塔唐贞观年兴建、清顺治和康熙时期重修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须弥塔的重修年代提供了佐证,同时在宝珠内发现了金器、银器、铜器、漆器、蚌器、法账器及经书等4000余件文物,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正定城墙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历经多个朝代的改建与扩建,如今所见主要为明代府级城池的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它不仅是正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古代城墙建筑的杰出代表。城墙城门为三重城门设计,每座城门都根据正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命名,如南门的“三关雄镇”、西门的“秀挹太行”等。
城墙的防御体系也十分完备,设有瓮城和月城,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同时,瓮城和月城的城门也都有独特的匾额命名。此外,城墙上的城楼、马面、马道等建筑和设施,也都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和军事防御的完美结合。这些实物或遗迹为研究正定建城史和明代城墙规划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人员了解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佛教文化是正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定历史上素有“佛教文化博物馆”之称,在正定古城15处古建筑中,有5处为佛教寺庙建筑,这些建筑中的塑像、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水平,它们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定古城内的建筑遗产制作十分精细,这些建筑在结构、材料、工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