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共计40余处。
金山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仿镇江金山寺而建。岛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面阔五间,康熙帝御题\"镜水云岑\",循石级而上,抵达\"天宇咸畅\"。两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岛上制高点北建有三层木塔,题名\"上帝阁\",为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此岛虽由人工堆砌,却宛如天开地造。康熙帝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热河泉位于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热河全长700多米,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它有踪迹。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热河发源于避暑山庄诸泉的一条涓涓细流,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c。泉侧有巨石,刻“热河”两字。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二字,取自《易经》“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意思为“光明正大的门”。门洞上方,镶有用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承载着中华民族四海归心、天下一统的深沉梦想。
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仿照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建造。烟雨楼作为主园林湖区北面构图的中心,在营造庭院空间的同时,对布局的外向性格外强调,因此也更侧重向外借景。整个园中园以建筑统摄全局,主体建筑烟雨楼与连廊围合的庭院形成主空间,北侧以一段栏杆直凌水面,仰眺万树园之广阔无垠,俯瞰如意湖之碧波浩渺;主空间的东西各连接一组次空间:青阳书屋、四方亭、八方亭三者东面澄湖,向东北可眺望香远益清、热河泉的不尽之意,向东南可赏小金山之高耸,甚至可借园外磬锤峰之景,形成外向性的滨水空间;西侧的对山斋庭院则由院墙围合,相对内聚。体量惊人的假山耸立于庭院西南,同庭院空间形成阴阳对仗,与对山斋形成高下呼应,又辅以古木交柯,有些烟雨靡靡之感;轻巧的翼亭稳坐山巅,六面开阔,同时借庭院、古松、叠石、湖面、远山之景。从立面效果看,烟雨楼庭院各立面性格各异,西、南立面有假山、古木、院墙的掩映,颇有些内敛朦胧之意;而东、北立面则让建筑立面直抵水面,气魄非凡。
文津阁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位于避暑山庄西北部的南山积雪脚下,千尺雪后和云容水态之南,是仿浙江宁波藏书家范钦“天一阁”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形制营造而成的。它与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是贮藏《四库全书》的地方。它是避暑山庄的一处园中之园,也是文津岛上最大的一组园中园,更是一座具有典型园林风格的皇家藏书院。
松鹤斋位于避暑山庄南端,左邻正宫区,后与万壑松风一径之隔,西南面对丽正门,北面通向湖区,是一组对称式宫殿建筑,格局与正宫相似,松鹤斋内古树名木,假山叠石,玲珑棋布,庭院通幽,环境十分优雅。康熙曾在避暑山庄榛子峪为母后修建了“松鹤清樾”颐养天年,乾隆效法祖父也为其母后修建了“松鹤斋”居住,“松鹤”即取“长寿”之意,乾隆有诗云:“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
松鹤斋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占地总面积约为平方米,由七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依次为硬山式门殿五楹,边设掖门,二宫门三间,二宫门北硬山式前殿七楹,乾隆题额“松鹤斋”,后殿七楹,题额“乐寿堂”,为皇太后居住。堂后为十五间灶房。照房后院建单檐歇山卷棚顶殿七楹,前后出廊,初名“绥成殿”,乾隆五十七年(年修葺后,改题“继德堂”,供皇太子顒琰(嘉庆帝)居住。堂后为面阔五楹的两层楼阁,题额“畅远楼”,形制与正宫区“云山胜地”相仿,室内无梯,室外设假山蹬道上楼,最北为垂花门。松鹤斋东跨院两组建筑坐北朝南,南端为南门殿,北端为北门殿,花石子方砖道路连接。
澹泊敬诚殿为清代避暑山庄的正殿。始建于康熙五十年,乾隆十九年 又用楠木进行改建, 故称楠木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周有围廊。地面与台基用紫豆瓣大理石,殿内天花有万字、寿字、蝙蝠、卷草等雕刻。前檐正中悬有清圣祖御笔“澹泊敬诚”匾,殿内挂有清高宗御书匾,山墙上则挂有清绘《皇舆全图》。北面书橱有《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围屏上雕刻着《耕织图》上一百六十三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