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智慧之谈 苏伟为森哥解困局(1 / 2)

在处理完留学项目的收尾工作后,森哥与苏伟一同回到老家。

苏伟带着森哥和苏小小来到他们常去的面馆。

三人刚一落座,森哥就迫不及待地向苏伟问:“弟,你给启峰说的那句‘见路不走’,到底啥意思啊?听起来神秘又玄乎,啥是路,为啥要见路不走呢?”

苏伟轻轻摇了摇头,解释道:“哪有什么神秘的。

路,其实指的就是前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和教条。

见路不走,就是别一味照着前人的经验和教条去做事。”

森哥面露难色,挠挠头说:“弟,我学历浅,悟性也不好,你能不能说得再通俗点。

不按成功经验做,那该按啥做呀?我是做饭店的,你就拿饭店举例讲讲呗。”

苏伟思索片刻,指着桌上的肉丝面说:“就拿这碗面来说,你觉得是手擀的好吃,还是机器压的好吃?”

森哥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肯定是手擀的好吃啊!”

苏伟笑着说:“我给你擀一个,你就一定觉得好吃吗?”

森哥嗔怪道:“你这不是抬杠嘛!”

苏伟认真起来:“这可不是抬杠。

你觉得手擀的好吃,这是基于你已有的认识,也就是你的成功经验和教条。

但实际上,面好不好吃,取决于面条的软硬度、宽窄薄厚、制作方式与方向,以及面条的结构等因素。

只要满足这些条件,不管是手擀的还是机器做的,吃起来都会一样好吃。”

森哥琢磨了一会儿,缓缓点头。

苏伟接着说道:“经验和教条本身并没有错,要是错了也就没人去记载和传承了。

但有时候在某些特定时段,它们却不好用了,甚至导致失败。

可你能就此说经验和教条是错的、失败的吗?这就得提到外部的客观条件,外部客观条件决定了教条和经验的可实施性。

就像启峰,他没考虑好外部客观条件,叙利亚政局的客观情况根本不是他能控制的。

他前期做调研时犯了左倾主义错误,在自身主观能动性还没成熟到足以满足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而当地动荡的基本情况远出他的处理能力范围。”

森哥似懂非懂,又问道:“可你做的这个留学项目,看着和别人的留学也没啥不一样啊!”

苏伟耐心解释:“见路不走,不是让你完全否定所有经验教条,符合客观规律的就可以拿来用。

这么说可能有点复杂,简单来讲,成功就是你现有的条件达到了满足赚钱所需客观规律的条件,才有可能赚钱,也就是说成功是条件的可能性,得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主观能动性具备的条件。

你看,国内1985-1999年是人口出生较多的年份,他们的父母是65-79年富起来的那批人,在那个年代,大家对知识极度渴望,大学教育成了这一代家长的强烈渴望,但其中存在认知偏差。

而2oo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很多大学资金出现亏空。

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客观条件,搭建了一座桥梁。

不过,这事儿不能长期做,毕竟它主要围绕学历层面。”

苏伟话到此处,没有继续往下说。

森哥虽有所明白,却仍抓不住重点,小心翼翼地说:“我还是听不太懂。”

苏伟见状,又说道:“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你想做的事业,找出做成这件事的客观先决条件,然后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看看哪些方面符合条件,哪些方面还没满足,再去补齐。

就拿面条来说,如果都采用手擀,可能一家到十家店能做得很好,但再多就很难保证口味和服务一致了。

就像森哥你开的饭店,要想扩大规模,就得拿掉厨师,做成中央厨房,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店的口味统一。

然后在装修、服务、运营上找到一种模式,将品牌与模式一体化,这样才有可能开一百家店。”

森哥听后,愣在原地。

他家世代做饭店,如今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从七家店关到只剩两家。

这次来找苏伟,实在是无奈之举。

森哥看着苏伟,说道:“我能不能这么理解,我现在的困境在于,我父亲那辈的老厨师和老顾客渐渐老去,新顾客对我们的服务和口感越来越不认可,而且市场上不断涌现新的餐饮品类。

这些就代表着餐饮行业外部竞争的客观事实在改变,而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还停留在以前靠厨师手艺、靠老字号品牌这些可能已经过时的条件上,所以我们的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