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来敲门声,是衙役头儿老陈的声音。
刘满仓开门,见老陈手里端着碗热粥,还有一碟咸菜。“刚煮的粥,您趁热吃。”老陈把碗放在桌上,叹了口气,“您白天在城门口那事,我都看见了。那些百姓,都是城西的佃户,租的是赵富贵家的田。今年夏天闹蝗灾,地里没收成,赵富贵照样要收租,他们交不上,就被赶出来了。”
“赵富贵?”刘满仓想起册子上的名字,“礼部侍郎张景明的表亲?”
老陈点头,压低了声音:“可不是嘛。这清丰县,说是知县管,其实是赵家和王家说了算。他们占着全县一半的田,却不交税,还逼着佃户交高额地租。前几任知县,要么被他们挤走,要么就同流合污了。您……您可得小心点。”
刘满仓端起粥,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却暖不了心里的寒。他想起雍正皇帝登基后推行的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尤其是官绅一体纳粮,要求士绅和百姓一样交粮纳税,不许再享有免税特权。这新政在京城推行时就阻力重重,到了地方,更是难如登天。
“老陈,”刘满仓放下碗,认真地看着他,“你觉得,官绅一体纳粮,能推行下去吗?”
老陈愣了愣,挠了挠头:“老爷,不瞒您说,我觉得难。那些乡绅,背后都有靠山,咱们得罪不起。可要是真能推行……”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光亮,“那百姓就有活路了。您看城外那些流民,要是乡绅们肯交粮,县里有了钱,就能开仓放粮,还能修水渠、治蝗灾,明年地里就能有收成了。”
刘满仓看着他眼里的光,心里忽然有了主意。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官绅一体纳粮推行方案”几个大字,油灯的光映在他脸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