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
张万贯也来了,他站在刘满仓身边,看着顺畅的引河,又看了看北岸的码头——那里再也没有漩涡,盐船可以稳稳地靠岸了。他拍了拍刘满仓的肩膀:“刘大人,你赢了。我张万贯服你。”
刘满仓笑了,他的脸上沾着泥,眼睛却亮得像星星。他忽然想起刚到甘泉时,夜里听见百姓哭,如今听见的,是百姓的笑。这笑,比任何嘉奖都珍贵。
转年春天,甘泉县下了一场透雨。刘满仓带着衙役们到北岸巡查,见农户们在田里播种,李老栓牵着牛,看见刘满仓,远远就喊:“刘大人!今年这地,肯定能丰收!”
刘满仓走过去,蹲下身,摸了摸湿润的泥土,泥土里带着青草的气息。他抬头望向黄河,引河的水静静地流淌,老堤安然无恙,河面上有几只水鸟飞过,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风从河面上吹来,带着暖意。刘满仓站起身,望着漫无边际的田野,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想起自己的名字“满仓”,爹娘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家里粮食满仓,如今,他要让甘泉县的百姓,家家都能粮食满仓,岁岁都能河晏民安。
这年秋天,甘泉县果然丰收了。百姓们自发地抬着新收的稻谷,送到县衙,要给刘满仓报恩。刘满仓推辞不过,只留了一小袋稻谷,其余的全部分给了孤寡老人。他把那袋稻谷挂在县衙的屋檐下,每当风吹过,稻谷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黄河、关于百姓、关于一个清官的故事。
后来,雍正皇帝听说了甘泉县的丰收,下旨将刘满仓升为延安知府。百姓们舍不得他走,扶老携幼地送到城外,李老栓捧着一坛自己酿的米酒,塞到刘满仓手里:“刘大人,你要是想甘泉了,就回来看看,咱们的河,咱们的田,都记着你。”
刘满仓接过米酒,眼眶红了。他对着百姓们深深一揖,转身踏上了赴任的路。身后,黄河依旧流淌,引河依旧通畅,甘泉县的田野里,稻谷金黄,一片丰收的景象。而那个叫刘满仓的知县,那个和百姓一起挖河、一起播种的清官,就这样留在了甘泉县的记忆里,留在了黄河的涛声里,岁岁年年,不曾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