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一个跟诺贝尔研究有关的美国学术周刊上看到了霍老的一篇论文,那时就惊为天人。霍老当时屈居一个论水平给他当学生都未必够格的美国人手下当研究助理,已经将近十年了,真是大材小用,暴殄神器。我开办这个研究所,第一个重金买断的科学家就是他,所以说他是这里的元老。他当时一听说是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做研究,立刻表示,只要给他足够的研究经费,一个月再支付他三百美金的生活费。他就愿意出售自己后半生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直到去见马克思前的全部合约年限。”
孙茹怀着无比敬佩和景仰地心情再次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老人。他带着世人的误解来到海外,一生追求科学的高峰;管祖国的人们不理解他,但他身海外宁愿抛弃唾手可得地荣华富贵,也要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奉献给祖国的事业,而且数十年如一日。不求赞美,不计回报。
华星的年轻电影人们个个默默的点着头,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李恩华哈哈一笑,缓解了一下这有点悲壮的气氛,对霍老道:“平时跟您哈喇惯了,一下子还真没反应过来您还是位这么威风的大人物啊!看来以后不能叫您老货什么的了。哦,对了,老货,去把呆房间里的人都叫出来见见客人吧?”
霍佳嘿嘿一乐,笑得红光满面。他好象非常喜欢李恩华这么称呼他。老头颠儿颠儿地走到那排房间那里,挨个地敲起门来。
趁着这工夫,李恩华开始给孙茹、杨娴儿等人介绍正圆环办公桌前工作着的几位中年人。
果然都是中国人的名字,基本都是华裔美国人。虽然孙茹等人都不认识具体谁是谁,不过听李恩华的介绍动不动就是好几个博士、博士后的学位,再不然就是美国某某大学教过书,有一位还参加过诺贝尔某几个奖的研究工作。听得孙茹等人不住咋舌。
这些人平时假期很少,整天呆这里搞科研,都搞得快神经病了,似乎平时很少说话;好不容易来了群客人,而且其中不乏孙茹、杨娴儿这样极出色的美女,一时间话多地有点忘形了。正好杨娴儿美术组和何风的录音组都有几个女生好奇心重,电脑上发现了跟自己专业有关的程序。立刻围上前问七问八,一时间好不热闹。
就他们闹腾的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工夫,楼下的研究员们已经传了四五份单项的初步研究结果上来。看来这里地研究工作强度还是很高的,这些异于常人的科学痴、科学迷们这里地生活想来也不会太多寂寞。
这时间孙茹和杨娴儿没有很失仪态的凑到电脑前问长问短,只是很有风度的站一旁跟李恩华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反正她们也心里有数,这里随便拿出样“无关紧要”的技术来,估计都能把她们俩给吓一跳。这时候再去露怯那就真的象乡巴佬一样了。
陆续的,呆房间里的几位都被霍佳给拉出来了,看来他们自己房间里也能做课题,所以对于老货打搅他们的个人研究生活颇有几分不满。
不过待得出到外间,见到孙茹和杨娴儿这样的美女时,神情自然又好了很多。加上霍佳和外面的这几位,这楼上搞科研的科学家一共是十一位,清一色是华裔;大多年龄都四十岁以上,只有两位是女性,年龄都不轻了。
听李恩华和霍佳的介绍,这里面既有微电子工程专家、电脑程序设计专家这种和电影后期制作有关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还有和电影专业极为贴近的美术、摄影、录音程序设计师;甚至还有一位生物及人体结构动态研究专家——可以说,国际顶尖的电影后期制作、声音及图象合成、摄影洗印等方面的尖端技术所需要的一切科技领域的专才,这里全都找齐了。
李恩华依次介绍这十一位科学家的过程中,孙茹和杨娴儿都觉得其中有一位看上去年龄四十岁上下,但是容貌却十分清俊年轻的男士似乎有点儿眼熟,而且气质上不知怎么的,总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李恩华后介绍到他的时候,特别加重了语气道:“这位是这里唯一一位电影学科班出身的专家,电影美术及摄影家刘镇奎先生。”
孙茹习惯性的“哦”了一声,向这位刘镇奎先生伸出手去,礼貌性的道:“刘先生是科班出身?不知道是哪所专业院……”
没等孙茹说完,杨娴儿身后一位刚从电影学院毕业被招进华星的女同事突然“啊”的一声叫了出来,眼睛发光似的问道:“你是……你是哪个刘镇奎,你不会是那个刘……刘镇奎吧?”
刘镇奎微微一笑。对那位女生点了点头道:“你是电影学院地?我想我就是那个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