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吏部尚书一职,并不心动。
原因无他,他的官职升的确实是有些快。
而且,大明的高官,尤其是六部尚书换的挺快。
他如今居于侍郎之位,就已经很好。
不然,接下来只怕一个弄不好,过上一段时间之后便也得从吏部尚书的这个位置上下去。
朱元璋闻言安笑道:“不用怕你没有足够的功劳。
坐在这上面后的,机会多多是。
只要能做出一些事情来,很快就会名实相符。
不会有人说你根基虚浮。
吏部尚书就你做了,别人做咱都觉得不合适。
成为吏部尚书之后,你过上一些时日,在江西那边清丈田亩彻底开始后,便由你到那边去。
以寻访良才为名去督导,让清丈田亩之事,好好运行。”
听了朱元璋此言,杨允便不再推辞。
表明自己愿意做此事。
一方面,是因为他很清楚当今陛下的性子,这事儿既然皇帝满是郑重的和自己说了,那么就不会给自己拒绝的机会。
都已经把话给说到了这个份上,那他这边要是还不知进退,还在那里,一个劲的推辞。
那这事可就不好做了,属于严重的给脸不要脸。
除此之外,陛下也说出了,让自己为吏部尚书,最为重要的不是在吏部任事,而是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去江西那里来做清丈田亩的事儿。
吏部尚书的身份,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身份往上抬一抬,让自己到那边去做事情时,不要让那边的人给小觑了。
能够更好的去做事儿,不受到什么掣肘。
清丈田亩是个大事,而且也是一个硬仗。
陛下让他去,那他就得去。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不仅要去做,而且还要把事情给做好了,绝对不辜负陛下所托才行!
胡惟庸这个丞相确实权力很大,党羽众多,但并不是朝堂之上所有的人,都是胡惟庸一党。
朱元璋这些年来,大浪淘沙,官员更新换代很快。
一次次的筛选下来,终究还是留下来了不少真正能办事,不是胡惟庸一党的人。
比如,杨允便是其中的一个。
上辈子时,朱元璋在将吴印派去那边之后,也是让杨允随后前往江西那边协助做事儿。
吴印是砍向江西那边的一柄利刃,负责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和那些人争斗,杀出一条血路来。
但是,想要把江西那边清丈田亩的事给做好,仅仅只是杀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