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何况,崇禎还是足足努力了十七年。
崇禎他上台后,就被那眾多的文官们给忽悠傻了。
当时朝政混乱,斗爭及其严重。
尤其是宦官和文官之间的爭斗,更是如此。
咱虽然一直不赞同后宫干政,但那也得分情况。
到了那个时候,文官们的权势,实在太大,行事也太猖狂了。
皇权在诸多地方,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为了能彰显皇权,夺回一些皇帝的权力,只能是將宦官给扶持起来,和文官们进行打擂台。
在那种情况下,宦官集团已经成为了,皇权的一大延伸。
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
朱由校在的时候还行,魏忠贤这些,便是他给扶起来的。
用来和那些文官们进行撕咬。
他躲在皇宫里做木匠活,不理会那么多的唧唧歪歪。
崇禎上台后就不一样了。
那种多的文官们,像是苍蝇看到的血的苍蝇一向,一拥而上,对著崇禎那是各种的忽悠。
別管是关外的韃子,还是国內的流民,亦或者是天灾人祸,全部都能往宦官头上扣。
皇帝问策,別管问什么,得到的答案都只是一个,那就是诛宦。
就仿佛把宦官给诛杀了之后,诸多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一样。
然后,朱由检就相信了,开始著手诛宦。
我大明的宦官,和唐朝时的那些宦官可不一样。
唐朝是宦官掌军,那对於皇帝说杀就杀,想要换哪个就换哪个。
可我大明的宦官,却没这样的能力。
魏忠贤被人称作九千岁,可谓是权倾朝野。
但是崇禎这个刚登基的皇帝,说杀就能杀,就像是杀一条狗那样简单。
不可否认,宦官也干很多不当人的事儿,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魏忠贤更谈不上好东西。
崇禎杀了也就杀了。
可是,崇禎把魏忠贤给废了之后,没能再找出一个人来接替魏忠贤,去制衡那些文官们。
这就是最大的错误,然后事情就炸了。
朝廷收不上税了。
大明到了后面,堪称“眾正盈朝”。
那些一心为国,嘴里面说的很好的人,马上就让崇禎见识到了他们的厉害。
魏忠贤在的时候別管怎么说,最起码能把税收上来,这对於大明而言,便已经是特別重要的了。
一个朝廷手里面没钱,那事情有多严重,妹子你肯定知道。”
马皇后点了点头,这点她確实是深有体会。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个国家没有钱,那也同样是不成。
“大明那个时候,可谓是內忧外患,又有天灾人祸。
天灾这事儿怎么说呢……歷朝歷代基本上就没有断绝。
我们华夏地方太大了,每年都不是这里有灾,便是哪里有灾。
又有几个皇帝当政时,天下各处都是风调雨顺的
不可能的!
每年都有灾难才是最正常的状態。
我大明现在就处处风调雨顺吗
不一样不是这里旱了,就是那里涝了
唐太宗的贞观年间,少有天灾的年份,只有短短几年。
剩下的將近二十年,那都是天灾不断,又是蝗灾,又是地震,又是洪涝,又是乾旱的……
可不一样留下贞观之治,至今让人嚮往
说到底那些面对天灾无能为力,把很多事儿都给算到天灾上的,是自己无能,各方面都烂了。
甚至於面对遭受大灾的百姓,不仅不賑济,反而还要加征赋税。
种种操作简直离谱。
所以,是人祸加剧了天灾。
大明收不上税,朝廷手里没有钱,许多事儿都干不了。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崇禎本人也確实问题很大,他本身没有被当成帝王培养过,就是一个王爷。
后面他兄长去世之后,被选做了皇帝。
崇禎的性格缺陷很大,一开始有多信任的文官,后面就有多不信任文官,被文官们整的不自信了。
在一些事情上,容易二级管。
而且还是个不粘锅,不敢担责。
遇到大事情,就是总想让朝臣们先开口,一旦出了什么问题,有了风吹草动,就会將眾人护在身前。
把罪责这些,都给按在之前开口说话办事的,那些官员员身上。
下手处理起他们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