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都比较碍眼(1 / 2)

听闻昨日皇帝在长信殿批阅了一整晚的奏折,早晨的朝会也是不欢而散。

皇宫看似闭塞,实际上消息传的非常快,到了晌午,皇帝早朝时与诸大臣争论商讨之事,就传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包括江意承。

果然,当他一踏进长信殿,就听到了皇帝气愤的怒吼声,以及书册被扫落在地的声响。

他在门前略微停了停,才迈步而入。

此时,皇帝已经一个人生了许久的闷气,见到江意承,反应已经不如早朝时那么大了:“江爱卿,早朝的事情,想必你已经听说了。”

皇帝笃定他是知道的,事实上他也的确知道,但他不能明确表明自己知道:“启禀皇上,微臣一整日都在处理公务,还没来得及去打听。”

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皇帝也懒得挑明,一脚踢开挡在脚边的一本奏折:“且兰愿意投降,并承诺十年内,不再进犯我大靖边塞。”

镶着金边的奏折,被皇帝一脚踢到了角落里,孤零零的躺着。

江意承没有接话,如果事实真的如此,皇帝也就不会大发雷霆了。

他现在只需要做个安静的聆听者,便足矣。

“朕还以为,他们是那种识时务的俊杰,可没想到,这群野蛮人,竟然提出要求,若要他们投降,大靖就必须奉上肥羊万头,骏马千匹,还要朕搭上个帝姬,给他们的王做奴妾!简直是欺人太甚!”

没错,的确欺人太甚,区区一个且兰就如此大的口气,作为战败之国,他们的这个要求,实在荒唐可笑,怨不得皇帝会发这么大的火。

既然且兰不知好歹,那就索性出兵踏平且兰,不留后患。

可皇帝,在担心什么?

“皇上是担心他们孤注一掷,与大靖同归于尽?”他顺着皇帝的意思猜道。

皇帝在矮几前坐下,将脚边的几本奏折捡起,随意翻了翻:“也得他们有这本事才行。”皇帝口吻很是不屑,但也能听出,他对且兰,还是有几分忌惮:“不过你猜的也没错,对方派来谈判的使臣,的确说过这样的话,若朕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就要豁出一切,跟大靖拼个你死我活,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

“所以早朝时,诸位大臣都主张议和,应允且兰的要求,这样他们才不会狗急跳墙,对大靖造成威胁。”且兰虽是强弩之末,但毕竟有一定的号召力,周边蛮族向来对且兰马首是瞻,若他们一呼百应,联合起来对付大靖,孰胜孰负,只怕就没有定数了。

大靖朝再如何强大,也经不起折腾,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且兰经过一场战争,什么都没有了,王庭要重建威信,总得要有资本。

向朝廷索要的这万头肥羊和千匹骏马,就是他们东山再起的资本。

若是得不到这个资本,无法重建且兰,那他们还不如舍了一切,拼上全族的未来,把大靖朝搅个天翻地覆。

皇帝将手边的奏章丢到地上,示意江意承自己看:“你猜的倒是一点没错,这些个胆小鬼,竟然全都主张朕与且兰议和,如此欺人太甚的条件,朕若是答应了,怕不是要被全大靖的百姓笑话?届时大靖威严扫地,别说且兰了,就是周边那些不成规模的蛮族,也会看不起我们!”皇帝有皇帝的考量,不得不说,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都有一定的道理,非要选那一边,也是实在纠结。

不过皇帝已经有了决断,叫他来,也绝不是发发牢骚这么简单。

“犯我大靖者,虽远必诛!”皇帝眼底没有半点犹豫迟疑,“啪”的一声,合上手中最后一本奏章,语声强硬。

朝中的老臣都知道,皇帝之所以能坐上这把金灿灿的龙椅,并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先帝的偏宠,而是靠他杀伐果决的手段。

通往皇权的路,是一条用鲜血与白骨铺就的路,能走到最后的人,绝非善类。

且兰一次次挑衅大靖,挑衅他的皇威,踏平且兰之心从未消退,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坚定。

如果说,谁才是那个孤注一掷的一方,那么必然是皇帝。

这一刻,因为坚信心中信念,皇帝平日里亲和儒雅的面庞,显得尤为冷厉,像一把剖开天地一切的利刃,所向披靡。

江意承微微垂下眼去,他从见到皇帝的第一面起就知道,他绝非大部分人口中宽仁慈爱,乐无知命的君主。

他的眼里藏着一把刀,一把锋利无比,遇神杀神,遇魔斩魔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