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章:吕氏春秋,两癞蛤蟆,稷下嬴子,秦傒妙计(1 / 5)

    “这是何物?为何悬挂于此?”一名身着粗布衣衫的农夫仗着一把子力气,挤到前排,盯着布帛的眼神炽热。

    他目光梭巡,期待能找到那根自小就从长辈口中听说,价值五十金的木柱子。

    他没有找到。

    农夫有些灰心,抬头望着那两卷从来没有在东门出现的布帛,心存侥幸。

    [或许柱子还没有拿来。]

    他不识字,不知道布帛和木牌上都写了什么。

    不知道,他也舍不得走,迈不开腿,站在原地耐心等待,等待布帛下面身穿狐裘大衣的大人讲解。

    像这里等待的大多数咸阳人一样。

    咸阳人有自己的遗憾——徙木立信。

    当年,商君在集市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柱子,承诺谁能搬到集市北门就能获赏十金。

    民众不信,没人人动。

    商君提奖赏到五十金。

    一人扛起柱子就走,搬到集市北门。

    商君立赏五十金。

    这个事迹在高层眼中,是商君在民众心中建立了新法的可信度,以五十金取信于民。

    可在咸阳民众眼中,什么新法不新法的,那可是五十金啊!

    看到商君真的赏了五十金,在场的咸阳人没有不后悔的。

    自己为何就没上去试试呢?那可是五十金啊!种八辈子地也种不出来啊!

    错过了一日暴富机会的咸阳人,将此事永远地传了下去。

    大父传父,父传子,子传孙……

    咸阳人的血脉深处,一直有一个等待第二次徙木立信、一日暴富的点。

    当得知东门有书悬挂时,咸阳人血脉中的那个点动了。

    农夫放弃了农活,商贾放弃了生意,织女放弃了纺织……所有人一窝蜂向东门聚集,期待是传说中的徙木立信。

    太阳越升越高,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超过了千人。

    帛书下,一直打盹的吕不韦门客打了个哈欠,用力抻了个懒腰,舒服地叫了一声。

    门客名叫鹏飞,由吕不韦赐名,是《吕氏春秋》的编撰者之一。

    鹏飞扫视一圈人群,看到最多的是农夫和商贾,眼中不由闪过一丝轻蔑之色。

    [泥腿子和贱商来此做甚?污了《吕氏春秋》!]

    “诸君!”鹏飞双手抱拳,先声夺人。

    吸引到所有人的注意力后,他先指城门两侧,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布帛,高声喊道:

    “此乃相邦大人所著大作——《吕氏春秋》。

    “此书包罗万象,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全书内容分为纪、览、论三个部分——十二纪、八览、六论。

    “诸君竖起耳朵听清楚。”

    鹏飞指着城门头上的大木牌,一字一顿地道:

    “但有可增、删、改一字者,赏千金!”

    语气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