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妙玉上京(1 / 2)

一时间,整个朝廷的热情都被点燃了。

除了实在有紧急公务脱不开身的,六部九寺的官员们纷纷主动请缨,想要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清查运动”中分一杯羹,至少也要混个脸熟。

尤其是对户部,更是热情高涨——谁不想在管钱袋子的衙门那里留个好印象,下次申请部费用度时,能被高抬贵手,少驳回来点?

那些实在插不进手户部事务的衙门,如大理寺、顺天府,则把目光投向了忙得脚不沾地的执金卫——要抓的人、要审的案子实在太多了,执金卫那点人手根本不够用,正需要他们这些专业对口的力量支援。

而朝中那些对佛道经典研究颇深的重臣们,也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主动承担起了出题“考校”各位“高僧真人”的重任,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好好检验一下这些大师们的“成色”。

整个朝廷上下,竟然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清查风暴,呈现出一种诡异却高效的“和谐”与忙碌。

而这场风浪的“始作俑者”林淡,在成功将计划和盘托出,并亲眼看到皇帝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之后,便非常明智地……美美隐身了。

他深谙“功成不必在我”的道理,将台前风光尽数让与忠顺王、刘冕乃至朝中各位踊跃参与的官员,自己则退回户部衙署,安心处理他的户籍造册、账目核对等“份内之事”,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的真正目标,始终是那在原着中神出鬼没、牵动了宝玉黛玉命运的一僧一道——所谓的“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

然而,执金卫几乎将京城翻了个底朝天,各类僧道登记造册、考核排查,却始终没有找到符合那两人特征的踪迹。

林淡推测他们应该还未在京城出现过。

――

且说这日,忠顺王爷又拿着一卷案宗来到了户部衙门。

如今他三天两头往户部跑,户部上下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早有小吏熟门熟路地将他直接引至林淡的值房。

“林大人,又来叨扰了。”王爷人未至声先到,将那卷宗往林淡案上一放,“顺天府报上来这么一桩奇事,本王思来想去,还是得听听你的看法。”

林淡放下手中的笔,接过卷宗展开。

映入眼帘的正是关于妙玉师徒的记录:苏州人士,带发修行,精通佛法文墨,今岁随师欲投奔京西牟尼院。恰逢京中严查,牟尼院不敢擅自收容未经考校之人,遂上报官府。更奇的是,这妙玉虽为修行之人,身边竟跟着两个嬷嬷并一个小丫头服侍,排场不比寻常闺秀小。

“秦知府觉得蹊跷,刘指挥使也拿不准主意,本王瞧着也确实古怪。”王爷捻着短须,“说是出家,这般做派,倒像是哪家小姐出来避风头的。林大人,你怎么看?”

林淡的目光从卷宗上抬起,神色平静无波:“王爷,臣怎么看并不紧要。如今京中风云际会,一切非常之事,皆系于圣心。紧要的是,陛下会如何看待此人此事?”

忠顺王爷闻言,神色一凛,重新拿起卷宗仔细端详:“你的意思是……这女子的身份恐怕不简单?”

林淡并未直接回答,只递过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有些话,不必说透。

王爷虽常在皇兄那里吃瘪,该有的政治嗅觉却丝毫不缺。他立刻品出了这无声的暗示,当即起身:“本王这就进宫面圣!”

送走王爷,值房内重归寂静。

林淡负手立于窗前,脑海中不由浮现出《红楼梦》中关于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坦白而言,林淡对此人并无好感。无论是原着中的描写,还是他自己基于世事人情的推测,都让他觉得妙玉更像是一个披着出家人外衣的、矛盾的利己主义者。

红楼众生大多身不由己,纵有可恨之处,也总存几分令人唏嘘的底色。唯独妙玉,林淡认为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选择。

她似乎始终沉浸在一种自我营造的、居高临下的“洁”与“空”之中,却从未真正超脱。说是修行,心却始终留在凡尘锦绣堆里。

自从与萧承煊相熟后,林淡对苏州常家的旧案已了解了七七八八。本朝文字狱并不盛行,常家当年获罪并非无辜受难。

他们在皇权更迭的敏感时期,于江南地带散布歌谣蛊惑人心,更大肆放印子钱敛财,以巨资支持其中一位皇子。

棋差一着,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