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初一朝会(2 / 2)

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或明或暗的注视。他知道,这不仅是商部的首次正式亮相,也是他个人仕途的一个新起点。在这新旧交织、暗流涌动的朝堂之上,未来的路,仍需步步为营。

――

再说林清,当商部大开朝考之门、广纳贤才之时,他并非没有过瞬间的动摇与遐想。

那冲动倒非源于对官阶品级的计较——他年纪尚轻,已是七品京官,前程可期——更多的,是想着若能进入商部,便可与兄长林淡在同一处衙署共事,朝夕相见,协力办公。

这念头,对于自幼便敬佩、依赖兄长的他来说,着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然而,这冲动也仅仅是一闪而过。林清对自己的认知,向来清醒而务实。他深知,商部绝非自己的适宜之所。

其一,在于才能所长。他虽天资聪颖,苦读多年得以高中榜眼,经史诗文自是扎实,但算科一道,确非他所擅长。

回想会试之时,若非近年算科考题不似兄长当年那般刁钻艰深,他恐怕难以在一甲之中立足。商部主管经济、贸易、税收,与数字打交道乃是家常便饭,他若置身其中,无异于以短击长,难免左支右绌。

其二,便是性情使然。他生性喜静,不尚交际,颇有些读书人的清寂之气。案牍劳形尚可忍受,但要他与形形色色的商贾、吏员周旋应对,处理繁杂无比的人情往来,光是想想,便觉心力交瘁。

即便兄长未曾明言,只听“商部”二字,也知其职能必与“商”字紧密相连,需要的是长袖善舞、精明干练之才。他若勉强进入,非但自身痛苦,恐怕还会因不擅交际而给兄长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这绝非他所愿。

而最重要的一点,兄弟二人都心照不宣:那便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年轻。

林清未及弱冠便已身居七品,这本身就是一块极重的砝码。纵览朝堂,有此际遇者凤毛麟角。无论是看在其恩师刘太傅的提携之情上,还是顾及已是四品大员的兄长林淡的颜面与前景,只要他不行差踏错,按部就班,即便将来政绩平平,致仕前安稳升至四品官阶,也并非难事。

更何况,他林清并非庸才,既是凭真才实学考取的榜眼,又怎会甘心庸碌无为?与其勉强进入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领域,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因为表现不佳而拖累兄长声誉,不如沉下心来,在自己更为熟悉和擅长的刑名、典籍或清要部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积累。

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凭借自身能力,在适合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如此,方是长久稳健之道。

想通了这些,林清心中那点涟漪便彻底平复了。他依旧每日前往大理寺点卯,埋首于那些看似枯燥的卷宗案例之中,心境却愈发沉静踏实。他知道,属于自己的路,就在脚下,不必羡慕他人的热闹,也不必追逐一时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