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下,华艺等行方与院线达成了一致。
华艺兄弟等行方与天眼嘉禾、万达、新影联、魔都联合等全国30条主力院线达成梯级分账协议,电影《一九四二》、《大上海》、《一代宗师》、《十二生肖》、《血滴子》、《西游降魔》分账比例将按照3亿票房之内行方43与院线57计算,过3亿元票房部分将按照45比55进行。
还真别说,中影、华艺几家和院线这么一闹腾,还真闹出了点好事出来。
为了合理解决行方与院线双方的矛盾,国家电影事业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连包括《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在内的四项新政,对制片行方与院线影院方都进行了补贴。
按照有关规定,对行方而言,未来国产3d巨幕电影的票房在5000万到1亿rb之间,将获得100万的奖励;票房落点在1亿到3亿之间,则奖励200万;3亿到5亿,奖励500万;5亿以上重奖1000万。
以2012年最高票房的国产3d影片《画皮2》为例,片方就可凭借7亿多的票房获得1000万的制作费补助。
院线也是获益方,按照目前的规定,电影院需要将每部上映电影5的票房作为专项资金上交给国家电影专资办,而新规将影院全年国产片票房达到票房总收入分为45以下、45(含)到50(不含)及50以上三个档次,分别返还50、80和100已上缴专项资金。
而在指定城市中新建设的电影院,达到上一年度放映国产片总票房收入45(含)以上条件的,也可享受“先征后返”
专项资金的待遇。
规定的四项补贴新政很大程度上调节了目前片方与院线双方在电影票房分成比例上的矛盾,为两方都及时地进行了资金补贴,同时也将为国产电影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使电影产业上下游达到双赢。
不得不承认,这一项新规的推出,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到国产电影的展。
但华夏电影产业的展,光是靠正府层面还不够,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电影人踏踏实实的创作,内容才是硬道理。
而且无论如何分账,前提是电影得有票房号召力。
归根结底,只有掏钱的观众愿意看、喜欢看,华夏电影市场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展,否则,蛋糕越做越小,抢破了头也吃不饱,甚至都没办法上桌。
观众的眼光也会越来越挑剔,想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必须要交得出好作品,观众自然也愿意走进电影院,掏钱去观看电影。
当然了,粉丝电影除外,那类型的电影不能用常理去看待。
不过,就算是粉丝电影,也要尽可能的去追求影片质量。
华夏的粉丝电影你也不可能做到像《暮光》和《饥饿游戏》两大系列去收割全球粉丝,不然光是靠粉丝也就那几个亿的票房,有可还要被大骂特骂,何必呢。
这也是为什么杨简截胡国外的粉丝电影,国内的他都懒得去截胡。
挣不了几个钱,还要挨骂。
他资产都比人家电话号码长了,这种挨骂的活,就交给其他人去干吧。
从张一谋开启国产大片时代开始,为了保证票房,制片方都会不遗余力反复起用大牌明星、炒作类型化题材、制造眼球经济,却忽视了影片本身的品质,滥竽充数者更不在少数,直接导致电影口碑不佳、票房失利,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账可分。
这都不要去具体的说谁,观众都知道是哪些人,无非是张伟品、陈诗人、大小王、杨子之流。
同时,由于许多制片方集中大投资大制作,导致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生存艰难。
据相关媒体报道,从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国产故事片的年产量均过500部,2011年为558部,2012年1月到10月多达638部,每年能进入主流院线市场的只有200部左右,取得高票房的只有几十部;除《星运》、《三十三天》、《画皮2》、《建党伟业》等少数影片市场生命周期能过月和《杨善洲》、《雨中的树》等作长线放映外,大部分的国产影片的市场生命周期只有一到两周,甚至一日游的也不少。
长此以往的话,实际上对整个华夏的电影市场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既是资源争夺的结果,也与院线有关系。
当然,还是那个问题,院线的运营成本在增加,为了回本,院线将放映资源大幅度倾斜于大制作的影片。
也就是天眼嘉禾这种自有资产率60的院线,才会专门空出一些大银幕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