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黑心大小王(2 / 5)

可理解性的定位。

先是传达型的作品,这类作品是以沟通为核心,比如社会议题的电影,你是要批判现实,那么你就要通过清晰的叙事去传递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需确保观众理解才能实现价值共鸣。

类型片,我就拿我的《盗梦空间》举例,依托科幻类型语法,在观众熟悉的结构中植入新表达。

还有贾科长贾导早期作品《小武》,用纪实手法记录边缘群体,需观众看懂才能完成对社会问题的凝视。”

“其次就是探索型作品,以挑战观众认知为目的。

就像实验电影,拉斯·冯·提尔导演的《狗镇》,这部电影采用舞台剧形式呈现,去除了传统场景布置,仅以白线勾勒空间。

影片通过极简主义手法放大道德崩坏的寓言,探讨‘善的脆弱性’与‘恶的普遍性’。”

“还有作者电影,这个就不多说了。

我们国内就有很多这样的导演和作品。

还有一类就是哲学隐喻非常强烈的,就像塔可夫斯基的《镜子》以碎片化记忆拼贴探讨存在主义,需要观众放弃看懂的执念而转向直觉感悟。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仅拓展了电影的边界,更通过实验性手法迫使观众反思自身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好,讲完了创作意图。

我们再从观众参与度去分析。

也就是观众‘被动接收’到‘主动解码’的过程。

我刚刚说过,电影的本质是导演与观众共同书写的‘动态契约’。

而传统的观影契约最重要的是理解即共情。

好莱坞最经典的叙事是通过三幕剧、因果链建立明确意义系统,观众通过理解剧情获得情感满足,就好像是《阿甘正传》。

还有一个类型,就是青春类题材,我以前执导的《那些年》,就需要观众理解人物动机才能代入怀旧情绪。

“误读即创造,大家理解这个说法吗?很多导演的作品被观众各种解读,实际上那真的全都是导演的意思?不一定。

就好像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设计多重解读路径,观众看不懂的困惑本身成为作品魅力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就是互动性观影,《盗梦空间》其实就有这样一个过程,你们看过的人是不是想着假如自己也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就是电影艺术价值的双重标准,可解性与越性。

观众看懂电影作品最重要的价值之一,社会连接的纽带。

张一谋导演的《活着》通过清晰历史叙事引集体反思,其力量就是依赖于观众对故事脉络的掌握。

观众看不懂的价值,艺术本体的实验,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用跳接、拼贴的方式打破传统电影语法,其革命性正在于对可理解性的颠覆。”

“第四点就是导演刻意去实践,导演给观众立了一把刻度尺,也就是观众分层策略。

我再举个例子,王佳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同时满足两类观众,普通观众看武林恩怨,资深影迷解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禅意。

还有一部就是张导的《小偷家族》,算了,这个还没上映,等到时候上映了,你们再去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个标准,都是不同认知层次的观众各取所需。”

“电影作为未完成的对话,懂与不懂同样并非对立项,而是观众与作品互动的过程,就像是光谱的两极。

最高明的导演往往既构建可供解读的密码系统,又预留让观众迷失的迷雾森林。”

“我们北电教育理念中‘做人先于做艺’的理念亦是这样,当导演以真诚态度对待创作时,作品自然会吸引与之共振的观众——无论是通过清晰的共情,还是通过费解引的沉思。

观众可以不理解你的作品,但是他能感受到你作品传递的情绪,能沉浸在作品营造的氛围中。

电影真正的艺术价值,正在于这种越语言的理解。”

杨简一番高屋建瓴的言结束,千人大礼堂再度掌声雷动,所有人都站起来为杨简鼓掌。

不愧是你啊,一番专业的分析以后,还能升华一下北电的教育理念。

王晋松:好啊你个老六,还说你会不会教人?最后这总结一套一套的。

杨简:一般一般,大佬必备技能。

不知道什么时候,平平安安也回来了,站在他的旁边学着大家拍着巴巴掌,开心的不行。

平平安安也看到了正在向他们挥手的韩佳女,这姑娘前几天才去史家胡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