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考虑。三日之后,我再来听你们的答复。”
说完,李温带着禁军离开了节度使府。归义军的将领们围了上来,纷纷问道:“江兄,接下来怎么办?李温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会想办法夺走我们的兵权。”
江寒走到正厅的案几前,拿起张淮深未写完的奏疏,轻声说:“张节度使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朝廷的认可,让河西归唐,让百姓安居乐业。我们不能辜负他的愿望。三日之后,我们就和李温谈判,让他答应我们的条件:第一,为张节度使平反,追封他为河西节度使;第二,归义军的兵权依旧由我们掌握,李温只负责行政事务;第三,朝廷必须减免河西百姓的赋税,帮助我们恢复生产。如果他答应这些条件,我们就接受他的管辖;如果他不答应,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将领们纷纷点头:“好,就按江兄说的办!我们相信江兄,一定能带领我们守住河西!”
三日之后,李温再次来到节度使府。江寒将他们的条件告诉了李温。李温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对抗归义军,只能先答应下来,再想办法向王守澄汇报。
为张淮深平反的圣旨很快就到了沙州。圣旨上追封张淮深为河西节度使,赞扬他“十年守河西,功在社稷”。归义军的将士们和沙州的百姓们,都来到节度使府外,哭着喊着张淮深的名字。江寒站在正厅里,望着外面的百姓,心里充满了欣慰——张淮深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名分,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终究是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寒带领归义军的将士们,开始恢复河西的生产。他们加固归义渠,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还开通了丝绸之路的商道,让河西的经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李温虽然名义上是河西节度使,却什么事都插不上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寒掌控着河西的军政事务。
可江寒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长安的王守澄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会派更多的人来河西,想办法夺走归义军的兵权。而且,大唐的国运已经岌岌可危,各地的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河西虽然暂时稳定了,但随时都可能被卷入更大的战乱之中。
一日,江寒来到归义渠旁,望着流淌的渠水,忽然吹起了腰间的玉笛。《凉州曲》的旋律在风里回荡,像是在诉说着河西的历史,也像是在预示着河西的未来。他想起张议潮,想起张淮深,想起那些战死的归义军将士们,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力量。
他知道,无论大唐的国运如何,无论长安的黑暗如何,他都会带领归义军,守护好河西这片土地,守护好张议潮和张淮深用命换来的荣光。他不知道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还能续命多少年,但他知道,只要归义军还在,只要河西还在,大唐就还有一线希望。而他,会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这一线希望,直到最后一刻。
风从归义渠吹过,带着麦香和胡杨的气息,吹向远方。江寒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坚定,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去克服。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的身后,是五万归义军将士,是河西的万千百姓,是张议潮和张淮深未竟的事业,是大唐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