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电瓶车惊魂,苏轼对现代造物的好奇心不仅没减,反而愈旺盛。
他围着熄火的电瓶车研究了半天,又对赵四那身外卖员制服产生了兴趣,甚至试图把那个亮黄色的头盔戴在自己头上,被姜小勺哭笑不得地劝住了。
“苏大人,这头盔是防风防撞的,您戴着…不太合适。”
姜小勺看着头戴亮黄头盔、宽袍大袖的东坡先生,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苏轼却毫不在意,反而乐呵呵地:“防风?甚好甚好!
若是当年老夫谪迁路上有此物,也能少受些风寒之苦。”
他顿了顿,又指着电瓶车后备箱,“此物既能保温,又能疾行送餐,着实便利。
若我大宋酒楼亦有此等利器,何愁佳肴不能及时送达食客手中?”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姜小勺心中微微一动。
外卖…保温…苏轼的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脑海里某根关于美食的弦,但一时又抓不真切。
送走对电瓶车念念不忘的苏轼,姜小勺继续投入到“药融”
系列的研和应对现代麻烦中去。
他严格按照狄仁杰“正己”
的指点,将后厨管理做得井井有条,甚至比那些吹毛求疵的要求更加规范。
同时,他也开始留意收集那些黑帖的布规律和内容特点,记录下来。
林薇那边也很快有了回音。
她似乎对这次“深度探访”
很有兴趣,特意选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客流相对较少的时候,带着一个小的拍摄设备过来了。
这次她没提前打招呼,算是搞了个“突然袭击”
。
“姜老板,又来叨扰了。”
林薇今天穿着一身利落的休闲装,扎着马尾,显得干练十足,“不介意我看看你们真实的后厨运作吧?放心,就随便拍拍,不会泄露商业机密。”
姜小勺心里有底,自然不怕,大方地引她进去:“林记者请便,我们这小店,没什么机密,就是干净和用心。”
赵四看到林薇,尤其是她手里的相机,有点紧张。
姜小勺拍拍他肩膀,示意他自然点。
林薇进入后厨,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角落。
灶台、案板、水池、储物架、冰箱…她看得非常仔细,甚至还用手摸了摸一些不容易注意到的死角,查看是否有油污。
结果让她有些意外。
后厨比她想象中还要整洁得多。
各种器具摆放井然有序,地面干燥,垃圾桶及时清理,就连抹布都分门别类,颜色分明地挂在不同的挂钩上。
食材处理区的生熟分开做得极其严格,几个冰箱里的食材也都分类存放,贴好了标签,标注了进货日期。
“你们这…管理得可以啊。”
林薇忍不住赞叹了一句,“比很多大酒店的后厨都规范。”
姜小勺笑了笑:“糊口的小生意,不敢马虎。
食材新鲜,环境干净,是最基本的。”
他顺手打开一个记录本,“这是我们近期的食材采购记录和每日卫生检查记录,林记者有兴趣可以看看。”
林薇接过本子翻看,记录详细清晰,来源明确,时间连贯,不像临时抱佛脚能做出来的。
她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接着,她又提出要观看烹饪过程。
姜小勺自然应允,系上围裙,亲自操刀,做了一道简单的“清炒时蔬”
。
林薇将镜头对准了他的操作。
只见姜小勺手法娴熟,动作行云流水,对火候的掌控更是精准得不像话。
蔬菜下锅的时机、翻炒的频率、调味料的投放,都恰到好处。
尤其是最后出锅前,他习惯性地用炒勺轻敲锅边,那清脆的响声和瞬间腾起的锅气,仿佛带着某种韵律感,让整个烹饪过程看起来如同艺术表演。
就连对美食不算特别热衷的林薇,也不得不承认,看姜小勺做菜是一种享受。
而且成品出来,青菜翠绿欲滴,油光润滑,香气扑鼻,让人食指大动。
“你这手艺…是祖传的?”
林薇忍不住问。
“算是吧,加上自己瞎琢磨。”
姜小勺含糊道,总不能说是有菌泥辅助和跟古今名厨偷师吧。
拍摄间隙,林薇状似无意地提起:“最近网上有些关于你们店的负面消息,看了吗?”
姜小勺苦笑:“看了。
说我们用地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