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味居的“去网红化”
策略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
门口立起“东坡先生限定会客时段”
的牌子后,果然引起了不少专门为此而来的粉丝的不满。
“啊?就一个小时?我排了俩小时队呢!”
“老板,通融一下呗,我就跟东坡先生合个影,很快的!”
“是不是看不起我们粉丝?信不信我网上帖黑你们店?”
赵四在前厅赔笑解释得嘴角冒泡,嗓子都快说哑了。
苏东坡倒是严格遵守约定,非会客时段就真的待在后院,要么看书(姜小勺给他找来的带插画的现代书籍),要么观摩姜小勺做菜,偶尔技痒还想上手颠勺,被姜小勺心惊胆战地劝住了——这位爷要是把锅颠坏了,他可没地方修。
客流肉眼可见地减少了一些,营业额也随之下降。
房东那边又催了一次租金,语气更加不耐烦。
压力全部回到了姜小勺和后厨上。
必须尽快拿出能打的新品!
提升客单价!
留住真正的食客!
姜小勺了狠,几乎住在了后厨。
没有菌泥辅助,一切回归原始,他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之前优化菜谱的经验,开始疯狂试验。
他的核心思路,还是围绕“辣”
做文章。
时味居的辣味招牌已经打出去一部分,不能丢。
而且辣味菜品往往更容易做出记忆点和溢价。
他先瞄准了辣酱。
一款好的独家辣酱,不仅能用于烹饪,还能作为拌饭拌面神器,甚至可以直接装瓶售卖,增加收入渠道。
没有【研磨·改】,他就手工挑选不同品种的辣椒,分别用石臼、碾槽反复试验研磨粗细对风味的影响。
没有【熔炼·改】,他就寸步不离地守着炒锅,用传统手法控制油温和时间,激香料最深层次的香气。
没有【后勤·改】,他就更精细地处理食材,亲自把控每一个环节。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和疲惫,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炒糊的、香味不足的、只有死辣没有层次感的…废弃的辣酱半成品堆了一大桶。
苏东坡和赵四成了忠实(且痛苦)的试吃员。
“小勺掌柜…此酱…辛辣有余,然香气似被烈火夺去,只余焦苦之味…”
“掌柜的,这碗好多了!
就是…就是辣得有点单一,吃完嘴里空落落的…”
“嗷!
老板,这瓶劲大!
就是吃完感觉肚子里像有团火在烧…”
姜小勺根据反馈不断调整配方和工艺:调整辣椒品种比例(增香型、增色型、增辣型混合);加入豆瓣酱、豆豉提升醇厚感;融入微量的糖和醋平衡口感;甚至尝试加入一点点坚果碎提升层次…
他几乎不眠不休,眼睛熬得通红,身上永远带着一股浓烈的辣椒和油烟混合的味道。
就在他快要累垮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或许是因为极致的专注和压力,或许是因为一次次失败积累的经验,又或许是那三个休眠的菌泥残片在无意识中依旧散着一丝微弱的、曾被优化过的能量场,影响了他的直觉…
在一次炒制过程中,他福至心灵,在辣椒下锅前,先用温油缓慢浸泡了十几种香料,耐心逼出最纯粹的复合香气,再分批次投入不同粗细分级的辣椒粉,最后才加入豆瓣酱等物,火候转换精准到秒。
顿时,一股前所未有的复合型辛香爆出来!
那香气霸道而醇厚,辛辣中带着迷人的焦香、酱香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果木甜香,层次极其丰富,勾得人口舌生津!
就连在后院看书的苏东坡都忍不住抽着鼻子寻味而来,惊呼:“此香只应天上有!
小勺掌柜,可是成了?”
姜小勺小心翼翼地将炒好的辣酱盛出,冷却后,舀了一小勺递给苏东坡和赵四。
两人尝了一口,顿时瞪大了眼睛!
“妙!
妙极!”
苏东坡拍案叫绝,“入口先是香,继而辣意层层递进,如浪潮涌动,其后又有回甘与醇厚托底,令人回味无穷!
此酱可佐万物!”
赵四被辣得嘶哈吸气,却竖着大拇指舍不得停下:“好…好吃!
掌柜的!
这酱拌鞋底都香!”
姜小勺自己尝了一口,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成了!
终于成了!
这款手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