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诗仙赊剑与药香初显(1 / 3)

寰宇餐饮王经理的“友好”

访问像一片乌云,短暂地遮蔽了阳光,却并未能阻止时味居日益高涨的人气。

林薇的报道效应持续酵,“武曌凤爪”

的名头不胫而走,甚至吸引了一些美食专栏作家和自媒体博主专程前来探访。

姜小勺忙得团团转,一边要应对爆满的客流,一边要盯着后厨保证出菜质量和度,还得时刻提防着可能来自暗处的冷箭。

精神时刻紧绷,连带着对“差意调和”

的修炼都滞涩了几分。

这天下班后,他瘫在后院的椅子上,只觉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

苏轼和李白倒是优哉游哉,一个在研究新摘的番茄还能做什么菜(他称之为“珊瑚珠”

),一个则抱着一坛新到的黄酒,对月小酌,嘴里念念有词,显然又在酝酿新诗。

“唉,还是你们潇洒。”

姜小勺有气无力地感叹。

李白闻言,放下酒碗,哈哈一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小勺你就是心思太重,被这红尘俗务缠身,失了逍遥之心。

来来来,陪某喝一碗,一醉解千愁!”

姜小勺苦笑:“李大哥,我倒是想醉,可明天一早还得起来买菜呢。”

他现在是深刻理解什么叫“社畜”

了,就算拥有了连通古今的饭店,该干的活一样也少不了。

苏轼在一旁笑道:“太白兄此言差矣。

小勺这是敬业乐业,乃君子之道。

不过,张弛有度亦是真理。

小勺,不若明日歇业半日,休憩一番?”

姜小勺摇摇头:“可不敢歇。

现在生意正好,一天不开张,熟客们得有意见。

而且…”

他压低了声音,“那边的人盯着呢,我要是突然歇业,指不定又传出什么风言风语。”

正说着,李白忽然放下酒碗,长长叹了口气,眉宇间竟染上一抹罕见的愁绪。

“太白兄何以叹息?”

苏轼关切问道。

李白又叹了口气,眼神有些飘忽:“今日对月独酌,忽忆起一故物,心中甚是想念。”

“哦?是何宝物,竟让诗仙如此挂怀?”

“乃是一柄剑。”

李白眼中泛起追忆之色,“剑名‘青霜’,乃某年少游历时所获,吹毛断,锋利无匹,更兼剑身隐有霜纹,舞动之时寒光凛冽,伴随某多年,斩过荆棘,饮过敌血,亦在月下助某酒兴…唉,可惜,可惜…”

“可惜何事?”

姜小勺也被勾起了好奇心。

“可惜前些年,某困顿于长安,一时手头拮据,竟将其抵押于西市一胡商,换了些酒钱…”

李白语气懊悔,“如今思之,甚是悔恨。

也不知那剑现今流落何方…”

原来是典当换酒钱了…姜小勺和苏轼面面相觑,真是非常李白的理由。

苏轼宽慰道:“既是抵押,赎回来便是。

太白兄如今诗名满天下,还愁些许赎金?”

李白苦笑:“谈何容易。

当年抵押之资不过五十两银,然时隔久远,利滚利之下,恐早已是一笔巨款。

且那胡商行踪不定,某后来去寻过数次,皆未能找到…只怕,早已被他转卖他处了。”

他又灌了一口酒,神情郁郁。

姜小勺心中一动。

帮李白赎回宝剑?这听起来像是能触“历史小涟漪”

的事件啊!

而且说不定还能让诗仙欠自己一个人情?

他想了想,问道:“李大哥,可知那胡商姓名?有何特征?当年抵押时可有何凭证?”

李白努力回忆道:“那胡商名叫阿卜杜勒,高鼻深目,卷浓须,左耳戴一金环,说话带着古怪腔调。

凭证…倒有一张羊皮抵押契约,某还按了手印,只是不知丢在何处了…”

线索有点模糊,但总比没有好。

姜小勺记在心里,打算有机会留意一下。

长安西市的胡商…系统能不能精准定位到那个时代呢?

就在这时,后院铁锅再次传来震动。

这一次的波动十分轻微,带着一种书卷气和淡淡的…药香?

光涡浮现,走出的却并非一位历史名人,而是一位抱着厚厚一摞线装书、穿着朴素文士衫、看起来有些愁眉苦脸的年轻书生。

他一出来就差点被书绊倒,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