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带来的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本就波澜暗涌的湖面。
寰宇餐饮可能寻求“特殊手段”
报复,这让姜小勺不得不防。
他自身的自然麻烦已经够多了,实在不想再卷入现实世界的玄学斗法。
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身实力,净化那个危险的“标记”
。
【放翁酒壶】的实验给了他希望——源自人类文明深处的正面情感与秩序意念,是对抗那种混沌吞噬力量的关键。
他需要更多这样的“饲料”
,而且最好是不同种类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或许是感应到了他强烈的需求,或许是时空的涟漪自有其规律,这天晚上,当姜小勺对着铁锅尝试用【放翁酒壶】的清水进行日常净化时,锅底再次传来了时空波动。
这一次的波动,不同于帝王的威严、诗人的狂放、画家的不羁,也不同于药王的慈悲。
它带着一种严谨、探究、包罗万象又充满实践精神的气息,仿佛是一位博学的智者,正在孜孜不倦地记录和解析着世界的奥秘。
光涡稳定展开,走出的是一位身着宋代文官常服、面容清癯、目光睿智而专注的中年学者。
他手中还拿着一卷书稿和一支笔,似乎刚刚从书案前离开,眉宇间还带着思索的神色。
【…时空连接稳定…欢迎莅临:梦溪丈人沈括…(当前状态:观测天象记录异事)…】
沈括!
《梦溪笔谈》的作者,那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姜小勺又惊又喜,连忙上前行礼:“小子姜小勺,拜见沈先生!
先生大作《梦溪笔谈》,小子仰慕已久!”
沈括从沉思中回过神,看到姜小勺和奇特的厨房环境,并未太过惊讶,反而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哦?小友竟知《梦溪笔谈》?此处…气象非凡,器物精巧,似非寻常所在?莫非是海外异邦?”
他好奇地打量着不锈钢灶台和电器设备,眼神如同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
姜小勺只得又将那套“奇异食肆”
的说辞搬出来。
沈括听得连连点头,抚须道:“原来如此!
连通四方之驿,奇哉妙哉!
正合记录于《笔谈》之‘异事’篇!”
他说着,竟真的拿出纸笔,开始记录起来:“某年某月,于异时空食肆‘时味居’,见奇灶异器,疑为天外玄铁所铸,其光可鉴人…”
姜小勺:“…”
这位科学家还真是走到哪记到哪。
苏轼听到动静也出来了,见到沈括,倒是老相识,笑道:“存中兄(沈括字存中),别来无恙?可是又被何事难住,来此寻访奇闻异事了?”
沈括见到苏轼,也很高兴:“子瞻兄!
你竟也在此?妙极!
此地甚妙!
器物、食材、乃至时空之理,皆可探究!”
他立刻拉着苏轼,开始讨论起后院的【丰收祝福】植物为何长势如此违背常理…
姜小勺哭笑不得,只好道:“二位先生稍坐,小子去准备些酒菜,边吃边聊。”
对于沈括这样的学者,姜小勺觉得不能单靠美味打动,更需展现食材处理的巧思和烹饪中的“理”
。
他决定做几道工序复杂、极见功夫,又能体现不同烹饪“原理”
的菜品。
一道“文思豆腐羹”
,将豆腐切得细如丝,考验刀工极致,体现“精细”
之理。
一道“三套鸭”
,将家鸭、野鸭、鸽子层层套炖,火候精准,体现“融合”
与“层次”
之理。
一道“琉璃藕夹”
,将藕片切得薄如蝉翼,炸得酥脆透明,考验油温控制,体现“转化”
之理。
最后,还用分子料理的手法(用海藻酸钠和钙水)做了几颗伪装成荔枝的“虾球”
,追求“以假乱真”
的趣味,体现“格物”
之趣。
菜品上桌,果然引起了沈括极大的兴趣。
他每道菜都要仔细观察、询问做法原理,仿佛不是在品尝美食,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考察。
“妙!
这豆腐竟能切得如此之细?需何等利刃与稳定之心?”
“三禽同炖,竟能各自保留其味又相互渗透?火候拿捏竟精妙至此!”
“此物看似荔枝,入口却是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