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深山寻踪前夜与东坡壮行宴(1 / 2)

陆羽凭借其凡的辨味能力,从“清心口服液”

中嗅出了那一丝源自西南深山的独特“引子”

,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玄尘子的老巢,或者说那最关键混沌碎片的藏匿之处,极有可能就在那片崇山峻岭之中。

目标明确,但前路必然凶险万分。

深入陌生地域,面对的是狡诈阴狠、掌握着诡异力量的玄尘子,以及可能存在的、未被掌控的混沌碎片本身。

时味居众人虽非寻常,但苏轼、袁枚、王羲之等人毕竟是文人,郑侠一介直臣,沈万三长于商战,真正具备凡战力的,似乎只有姜小勺一人。

“此行凶险,非比寻常。”

沈万三拨动着算盘,眉头紧锁,“敌暗我明,地形不熟,需有万全准备。

物资、向导、退路,皆需筹划。”

苏轼却豪情不减,捋须道:“怕他作甚!

邪不压正!

我等虽不擅搏杀,然胸中自有浩然气,笔下亦有风雷声!

届时为小勺擂鼓助威,以文华正气,压那邪祟一头!”

王羲之微微颔,然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心正,则气正,百邪不侵。”

他虽未明言同去,但其态度已然表明支持。

袁枚更关注实际:“深山老林,蛇虫瘴气,饮食不便。

需得备好驱虫避瘴之物,以及耐储存、易携带的干粮。

老夫可调制几样便于携带的酱料、肉脯,以供路途之需。”

郑侠则默默开始整理可能用到的药材清单,以及记录西南地区风土人情的古籍摘要(通过姜小勺的手机查询并抄录),力求做好情报支持。

姜小勺看着众人,心中暖流涌动,更是责任重大。

他深知,此行主力必然是自己,绝不能将诸位先生置于险地。

但众人的支持,无疑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诸位先生之情,小勺铭记于心!”

姜小勺郑重道,“此行以探查为主,未必需要正面冲突。

我会小心行事,尽快返回。”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沈万三利用其财力与人脉(通过林薇的渠道),迅准备好了专业的登山装备、卫星电话、急救包、以及一大笔现金。

袁枚则带着朱载堉(精于计算比例)钻进厨房,开始大批量制作他拿手的五香牛肉干、猪肉脯以及几种风味独特、耐存放的酱菜和调味粉。

陆羽则精心挑选了几种具有驱瘴、醒神、解毒功效的茶叶,并传授了简单的野外辨水、净水之法。

苏轼也没闲着,他拉着王羲之,一个挥毫泼墨,写下数幅蕴含其豪迈气概的诗词,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另一个则以精妙笔法勾勒“正气”

、“破邪”

等字样的符箓(并非真符,而是借其书法意境),让姜小勺随身携带,称或可“以意克邪”

就连平日醉心数理音律的朱载堉,也根据星图和地理志,推算了几条可能相对安全、能量流动较为平缓的进山路线供姜小勺参考。

整个时味居仿佛一台精密仪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高效运转起来。

紧张的准备中,也不乏温馨笑料。

比如苏轼试图学习使用卫星电话,差点按错紧急求救键;袁枚嫌弃现代压缩饼干“味同嚼蜡”

,誓要做出“旷古绝今”

的探险干粮;沈万三核算装备费用时那肉痛的表情,与他一掷千金的豪商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出前夜,姜小勺决定亲手做一席丰盛的“壮行宴”

,既是感谢诸位先生的鼎力相助,也是为自己鼓劲饯行。

他要用时味居最纯粹的美味,凝聚众人的信念与祝福。

夜幕降临,后院灯火通明。

大圆桌上,摆满了姜小勺精心烹制的菜肴:

·【浩然正气狮子头】:以精肉细切粗斩,加入荸荠增加口感,以高汤慢炖,形态饱满,滋味醇厚,寓意苏轼的豪迈正气。

·【百味调和玲珑卷】:用薄如蝉翼的豆腐皮包裹十种不同馅料(荤素搭配,酸甜咸辣皆有),蒸制而成,造型别致,口感丰富,对应袁枚的调和之道与沈万三的运筹智慧。

·【墨韵流香素三丝】:简单的胡萝卜、青椒、豆干切丝清炒,火候精准,色泽清亮,口感爽脆,暗合王羲之书法之清雅然。

·【金石良言炙牛方】:大块牛腩先卤后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