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唐寅的墨韵与林薇的疑云(1 / 2)

膳时通古今 星辰玄妙 1741 字 18小时前

打走了不怀好意的“饕餮楼”

钱老板,姜小勺对仗义执言的林薇更是感激,特意下厨做了几道精致小菜答谢。

林薇倒也坦然受之,只是席间那双聪慧的眼睛,依旧时不时在姜小勺和这家店的种种不寻常之处上流转,显然并未完全打消疑虑。

送走林薇后,姜小勺刚松了口气,准备收拾打烊,后院的铁锅便再次不甘寂寞地嗡鸣起来。

这次的波动,带着几分江南水乡的温润墨香与一丝落拓不羁的才子风流。

涟漪散去,一位身着半旧青衫、头戴方巾、面容清俊却带着几分倦怠与洒脱之意的中年文士现身。

他腰间挂着一个酒葫芦,手中还提着一卷画轴,眼神迷离地打量着四周,口中喃喃:“咦?此地……非山非水,非庵非观,倒像个……酒肆?莫不是醉卧姑苏城外,梦入异乡了?”

姜小勺一看这形象,心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名字——江南四大才子之,唐寅唐伯虎!

“晚生姜小勺,见过伯虎先生。

此处确是饭馆,名曰‘时味居’。

先生能至此,便是有缘。”

姜小勺上前行礼。

唐伯虎闻言,眼睛微微一亮,重点抓住了“饭馆”

二字,尤其是嗅到空气中残留的酒菜香气,精神似乎都振奋了些许。

他拍了拍腰间的酒葫芦,笑道:“有饭馆必有酒!

妙极!

掌柜的,可有酒菜?需得配得上我这葫芦里的……呃,可惜,空了。”

他晃了晃空荡荡的酒葫芦,脸上露出一丝赧然又洒脱的笑意。

姜小勺忍俊不禁,这位才子果然如传说中般嗜酒随性。

“酒菜自然是有,伯虎先生请坐。”

唐伯虎也不客气,坐下后便将手中画轴随意放在桌边,目光却被墙上挂着的一幅苏轼闲时挥毫写就的《寒食帖》摹本(姜小勺讨来装饰的)所吸引,不由得击节赞叹:“好字!

好字!

笔意酣畅,神采飞扬,深得东坡居士三昧!

不想此间竟有同道!”

这时,在后院与袁枚探讨完蜂蜜的苏轼恰好踱步出来,听到有人夸他字,不由得捻须微笑,上前搭话。

两位大才子,一宋一明,因字结缘,顿时相谈甚欢,从书法谈到诗文,又从诗文谈到人生际遇,颇有些相见恨晚之意。

姜小勺见状,便安心去准备酒菜。

他知唐伯虎才情横溢,性情疏狂,寻常大鱼大肉恐怕难以让他尽兴,需得有些雅趣。

他略一思索,决定做一道兼具色、香、味、形、意五美的【水墨山水素斋卷】。

他选用上好的春卷皮,以墨鱼汁调和少许面粉,勾勒出远山、近水、孤舟、垂柳的轮廓,如同在素白的卷皮上绘就一幅写意山水画。

馅料则选用当季最鲜嫩的野菜、香菇、笋丝、豆腐干,以素高汤和少许盐调味,突出食材本身的清鲜。

将馅料小心卷入“画”

中,入油锅轻炸至外皮酥脆,内里馅料熟透。

装盘时,他用甜面酱和芝麻酱在盘底勾勒出堤岸波纹,将炸好的素斋卷斜斜摆放,如同停泊岸边的扁舟,旁边点缀几叶焯水的嫩豌豆苗,仿佛岸边青草。

整道菜看上去,俨然一幅可以食用的水墨山水画!

当这道【水墨山水素斋卷】与一壶温好的、香气清冽的桂花酿一同端上桌时,不仅唐伯虎看呆了,连一旁的苏轼和袁枚也啧啧称奇。

“妙!

妙啊!”

唐伯虎抚掌大笑,眼中异彩连连,“以食作画,画中有食,食中有画!

掌柜的,你这不是厨子,是丹青妙手,是诗人啊!”

他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蘸了点盘底的“墨汁”

(酱料),放入口中。

外皮酥脆,带着淡淡的墨鱼香气,内里馅料清鲜爽口,层次丰富。

更妙的是那酱料,咸甜适中,醇厚回甘,与素卷的清淡相得益彰。

就着一口桂花酿,唐伯虎只觉得齿颊留香,心旷神怡,连日来的郁结之气似乎都随着这美食美酒消散了不少。

“此等雅食,当配雅兴!”

唐伯虎酒意微醺,兴致勃,他对姜小勺道,“掌柜的,可有纸笔?承蒙盛情,无以为报,愿以此卷为题,涂鸦一幅,聊表谢意!”

姜小勺大喜,连忙取来宣纸和笔墨。

唐伯虎提笔蘸墨,略一沉吟,便笔走龙蛇,挥毫泼墨。

他画的并非山水,而是一位宽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