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次团队协作(1 / 2)

华夏艺术中心项目的次核心团队会议,定在陈老位于城郊的一处僻静工作室。

这里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文化庄园,白墙黛瓦,翠竹掩映,还未进门,便能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静穆气息。

苏晚特意提前了十五分钟到达,由陈老的助理引着,穿过一片精心打理过的庭院,步入主厅改造成的会议室。

室内陈设极简,却处处透着不凡的品味,墙上挂着几幅当代水墨大家的作品,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墨香。

已经有几个人到了。

一位是头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正捧着本厚厚的古籍在看,是负责传统建筑修复的泰斗级人物,姓吴。

另一位是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是国内顶尖的灯光设计大师,姓周。

还有一位相对年轻些,约莫四十多岁,穿着时髦,是负责新媒体艺术装置的艺术家,姓赵。

苏晚进来时,几人抬头看了一眼。

吴老只是微微颔,便继续看他的书。

周女士目光中带着审视,礼貌性地笑了笑。

而那位赵艺术家,眼神则在苏晚身上停留片刻,嘴角撇了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随即低头摆弄起自己的平板电脑。

苏晚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无形的隔阂与审视。

在这里,她的年龄和资历,确实显得格格不入。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点不自在,微笑着向几位前辈点头致意,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安静坐下。

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人,都是各自领域内响当当的人物。

最后,陈老在助理的陪同下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中式盘扣的棉麻衣服,精神矍铄,目光扫过全场,在苏晚身上略微停顿,露出一个温和的笑意。

“人都到齐了,那我们就开始吧。”

陈老在主位坐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华夏艺术中心,立意要高,不能做成一个冰冷的展览馆,要成为一个能呼吸、能对话、能激创造力的文化磁场。

今天把各位请来,就是想先听听大家,对这个‘磁场’的初步构想。”

会议开始,各位专家依次言。

吴老从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礼仪规制谈起,引经据典,强调中心要体现“中和位育”

的儒家精神。

周女士则聚焦于光影,阐述如何用光线塑造空间情绪,引导观众视线。

赵艺术家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如何运用最前沿的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每个人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行业经验。

苏晚认真听着,飞快地记录着,内心深受震撼,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些成熟、系统甚至有些固化的专业框架面前,她作为一个“创意总监”

,切入点在哪里?

轮到苏晚言时,会议室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她身上。

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期待,但更多的,是怀疑与审视。

尤其是赵艺术家,双手抱胸,好整以暇地看着她,仿佛在等待一个年轻后辈如何出糗。

苏晚放下笔,站起身,走到前方的小白板前。

她没有准备花哨的ppt,只是拿起一支笔。

“各位老师刚才从建筑、光影、技术等角度做了非常精彩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

她先礼貌地肯定了前辈们的言,语气不卑不亢,“陈老说,艺术中心要成为一个‘文化磁场’。

我想补充的是,这个磁场,吸引的不仅仅是来看展览的人,更应该是来体验和感知中国艺术精神的人。”

她转过身,在白板上写下了两个词:“观”

与“游”

“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侧重于‘观’——静态的、保持距离的欣赏。

但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其精神内核往往是动态的、需要融入其中去体会的。”

她目光清亮地看向陈老,得到对方一个鼓励的眼神后,继续道,“所以,我认为艺术中心的核心体验,应该是‘游’——是引导观众在空间中漫游、探索、互动,最终完成一次个人的、独特的心灵旅程。”

赵艺术家轻笑一声,插话道:“苏总监这个想法很浪漫,但未免有些空泛吧?‘游’?怎么游?难道让观众在里面随便乱走吗?”

这话语里的挑衅意味很明显。

吴老和周女士也微微蹙眉,显然觉得苏晚的想法过于概念化。

苏晚并没有被激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