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周紧锣密鼓的深化设计,“华夏艺术中心”
尤其是核心“瑰宝厅”
的方案终于成熟,迎来了向组委会和更高层领导进行的最终评审会。
这次评审会的规格远以往,不仅陈老团队全员出席,更有多位文化部领导、文博专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威到场。
会场设在文化部一间庄重肃穆的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神情严肃的评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钱永铭坐在苏晚斜对面,脸色紧绷,似乎还在为之前理念之争的落败而耿耿于怀,但也带着一丝准备看年轻人如何应对大场面的审视。
苏晚今天选择了一套剪裁利落的深青色西装套裙,长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的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
她脸上化了淡妆,神色沉静,唯有微微抿紧的唇线泄露出一丝内心的紧张。
陈老坐在主位旁,向她投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开始吧,苏晚总监。”
主持会议的领导话。
苏晚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前方的演讲台。
她没有立刻打开ppt,而是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微微鞠躬。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是本次华夏艺术中心项目的创意总监,苏晚。
今天,将由我为大家阐述我们的核心设计理念——‘立体长卷,心灵游观’,以及它在核心瑰宝厅的具体呈现。”
她的声音清晰柔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她打开ppt,没有堆砌华丽的效果图,第一页,是一张放大的、宋代郭熙的《早春图》。
“在展开具体方案前,我想请大家感受一下,我们中国古人是如何‘观看’山水的。”
苏晚的声音如同引导,将众人的思绪带入画中,“它不是静态的拍照,而是‘可游、可居、可望、可行’的心灵漫游。
我们的艺术中心,希望继承的,正是这种动态的、融入式的观览方式。”
她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讲起,娓娓道来“留白”
、“借景”
、“气韵生动”
如何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转化应用。
她没有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将深厚的文化底蕴阐释得通俗易懂,连非专业出身的领导们也频频点头。
接着,她切入核心,展示了“瑰宝厅”
那“山峦叠嶂”
般的空间结构模型动画。
当三维动画清晰地展现出观众如何沿着起伏的路径“登山”
、“探谷”
,在不同的高度平台与文物不期而遇时,评审席上响起了一阵低低的惊叹。
“在这个结构中,”
苏晚适时引导大家的视线到关键的节点,“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为这些支撑与过渡元素,找到匹配的文化身份和现代表达。”
她放大了柱体与平台连接处的特写镜头,那个经过极致抽象和提炼的“现代斗拱”
构件,清晰地呈现在巨大的屏幕上。
“我们汲取了中国古建筑精髓——斗拱的智慧。”
苏晚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但我们没有照搬形式,而是提取其‘层层出挑、榫卯咬合’的结构逻辑与美学神韵,用现代的材料和极简的构成语言,重新诠释。”
她详细解释了这些构件如何既满足结构功能,又自然引导流线,其本身更成为空间中蕴含东方哲思的艺术雕塑。
她还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准的灯光设计,在这些构件的特定角度投下阴影,进一步强化其“叠涩”
的层次感,在纯净的现代空间中,勾勒出宛如水墨画中“皴法”
般的肌理。
随后,她结合具体的展品,阐述了“行旅”
路径上的叙事节奏。
何处该开阔以展示青铜器群的雄浑,何处该幽深以凸显玉器的温润,何处又该设置一个互动节点,让编钟“声”
,让古画“动”
起来。
她强调,所有的科技互动都是“画龙点睛”
,是为了深化体验,而非喧宾夺主。
整个陈述过程,苏晚始终沉稳大气,语平稳,逻辑缜密。
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代设计手法的娴熟运用,以及将两者融合创新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是在展示一个设计方案,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