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关键的突破(1 / 2)

“山峦叠嶂”

的空间结构构想,如同一把钥匙,为苏晚打开了“瑰宝厅”

设计的新天地。

然而,当这个宏大的三维骨架搭建起来后,一个新的、同样棘手的问题浮出水面——如何为这个充满动态感的空间,设计与之匹配的、既能体现中国古典神韵又不失现代感的视觉语言?

具体来说,就是支撑起那些高低错落平台的柱体、廊道以及空间隔断的设计。

如果采用传统的西方极简主义风格,冰冷的金属柱和玻璃隔断,会与“古典艺术瑰宝”

的内核产生强烈的违和感,显得不伦不类。

但如果直接套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元素,比如雕梁画栋、朱漆圆柱,又会显得过于沉重和复古,与整体空间追求的轻盈、流动的“行旅”

感格格不入。

苏晚再次陷入了僵局。

她尝试了多种方案:将柱体包裹上带有山水纹路的石材,显得笨重;采用镂空的金属格栅,又觉得流于俗套,缺乏力量感。

设计进程仿佛又卡在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上。

这天晚上,她照例在书房里加班,对着电脑屏幕上那些不满意的柱体模型蹙眉。

顾晏舟处理完工作,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她身后,目光落在那些旋转的三维模型上。

“遇到麻烦了?”

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刚结束工作的慵懒。

“嗯,”

苏晚揉了揉眉心,有些烦躁地指着屏幕,“这些支撑结构,怎么处理都觉得不对味。

要么太‘西’,要么太‘古’,找不到那个平衡点。”

顾晏舟俯身,更仔细地看了看,他不懂设计,但他有着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他伸手指着屏幕上一条简洁的、带有细微收分(即柱身微微向内倾斜)的柱体轮廓线,随口说了一句:

“这些柱子,看起来只是支撑。

但既然是‘行旅’,它们能不能不只是柱子,更像是……路标,或者画卷展开时的轴心?”

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基于商业逻辑的一个简单类比。

路标指引方向,轴心稳定画卷。

然而,这句话听在苏晚耳中,却如同惊雷炸响!

路标?轴心?

她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两个意象:一个是现代高公路边简洁明晰的指示牌,另一个,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为精妙、也最具代表性的构件——斗拱!

斗拱,它不就是最精妙的“路标”

和“轴心”

吗?它层层出挑,引导着屋檐的方向,传递着荷载,它本身就是结构,又是装饰,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它那榫卯穿插、层层叠叠的构成方式,不正暗合了“山峦叠嶂”

的空间意象吗?

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疯狂滋生——将“斗拱”

元素进行极致的抽象和提炼,与现代极简的结构美学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属于当代中国的设计语言!

她猛地转过身,一把抓住顾晏舟的手臂,眼睛亮得惊人,语气因为激动而有些急促:“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顾晏舟被她突如其来的反应弄得微怔,但还是重复了一遍:“我说,它们能不能不只是柱子,更像是路标,或者画卷的轴心?”

“对!

轴心!

斗拱就是最完美的轴心!”

苏晚几乎是跳了起来,也顾不上解释,立刻将他拉到自己的绘图桌前,抽出新的草图纸,拿起笔就开始疯狂地画起来。

“你看!

传统的斗拱,结构太复杂,直接用在现代空间里肯定不行。

但是我们可以提取它的神——那种层层递进、榫卯咬合的逻辑美感!”

她一边画一边飞快地解释,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她不再试图复制具体的斗拱形态,而是将其核心的“叠涩出挑”

和“榫卯构成”

原理,用极度简化的语言重新表达。

她在纸上画出了一根简洁的、带有微妙收分的混凝土柱或金属柱作为主体(现代骨)。

然后,在柱体与平台、廊道连接的节点处,设计了一系列由不同厚度、不同长度的金属板或石材板,通过精确的角度和构造,以类似斗拱层层出挑的方式,悬挑、叠加、咬合,形成支撑和过渡(东方魂)。

这些“现代斗拱”

构件,本身具有清晰的结构逻辑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