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第一次设计专访(1 / 2)

随着华夏艺术中心项目的稳步推进,以及顾氏总部“水墨惊雷”

方案带来的持续热度,苏晚的名字已然成为设计界一颗无法忽视的新星。

邀请她进行深度专访的媒体络绎不绝,经过工作室的谨慎筛选,最终接受了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设计杂志《筑梦》的专访邀请。

专访地点依旧选在“”

品牌旗舰店,这个由她亲手打造、充满其个人美学印记的空间,本身就是最好的访谈背景。

采访她的,是《筑梦》杂志的副主编,一位气质知性、提问犀利的中年女性,姓林。

阳光透过老洋房改造后的挑高玻璃窗,洒在充满质感的原木地板和水泥墙上,空气中飘浮着淡淡的茶香。

苏晚穿着一件自己设计的、带有细微“星轨云纹”

刺绣的米白色衬衫,搭配一条简单的黑色阔腿裤,坐在一张舒适的沙上,姿态放松,笑容温婉。

林主编经验丰富,没有一上来就追问宏大的设计理念,而是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切入,聊她创立“”

品牌的初衷,聊《星月同辉》系列背后的爱情密码,聊她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设计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探索。

苏晚侃侃而谈,思维清晰,语言流畅。

她谈到东方美学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精神的融入;谈到她对“现代骨,东方魂”

的理解与实践;谈到在华夏艺术中心项目中,如何将“立体长卷”

的构想与钱永铭等前辈的经典观念进行碰撞与融合。

“我始终认为,设计最重要的是‘真诚’,”

苏晚的眼神清澈而坚定,“真诚地面对文化,真诚地面对空间,真诚地面对使用它的人。

所有的技巧和理念,都应该是为了传递这种真诚的情感。”

林主编频频点头,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

她适时地将话题引向了更个人的层面。

“苏总监,我们都知道,您除了设计师的身份,还是顾氏集团顾总的夫人。”

林主编的问题带着技巧性的温和,“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在之前的颁奖风波,还是后来的顾氏总部竞标,乃至现在这个国家级项目中,您都展现出了越年龄的沉稳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能分享一下,支撑您一路走来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吗?”

这个问题让苏晚微微怔了一下。

她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一瞬间的眼神。

力量源泉?

她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画面:深夜书房里那杯温热的蜂蜜牛奶,灵感枯竭时他无意却关键的点拨,面对杜兰德挑衅时他无声却坚定的信任,成功时那个只有星空与城市为证的庆祝,还有……那个被她“抱怨”

过,却让她心头暖融的手机屏保……

这些细碎的、温暖的瞬间,如同涓涓细流,在她心间汇聚成河,给予了她在设计这条艰难道路上,义无反顾前行的最大底气。

她放下茶杯,抬起头,目光柔和地望向窗外洒满阳光的庭院,唇角不自觉地漾开一抹温柔至极的浅笑。

那笑容里,不再仅仅是设计师的专业与自信,更添了几分属于小女人的幸福与依赖。

“支撑我的力量有很多,”

她的声音比刚才更轻柔了几分,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对设计的热爱,团队的协作,陈老这样的前辈的提携……这些都至关重要。”

她顿了顿,仿佛在斟酌词语,然后,用一种极其自然,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般的语气,轻声说道:

“但如果说最大的力量……可能还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吧。

尤其是我先生,”

她提到顾晏舟时,语气里带着一种无需言说的亲昵,“他给了我一个可以完全安心做梦、也能放心去闯的后盾。”

她没有过多描述细节,没有渲染情感,只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

但正是这种不经意间的流露,比任何刻意的赞美都更显真实,也更动人。

林主编是资深媒体人,立刻捕捉到了这简短话语里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价值。

她没有追问,只是会心一笑,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了一笔。

专访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几天后,《筑梦》杂志最新一期出版,封面赫然是苏晚坐在旗舰店阳光下的侧影,沉静而充满力量。

内页的专访文章标题为:【苏晚:以真诚为笔,绘就东方设计新篇章】。

文章详细记录了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