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警戒级别启动后的顾氏网络,如同一只受惊的刺猬,收缩了防线,加强了核心区域的巡逻,表面看似固若金汤。
但苏晚和顾晏舟都清楚,对于“灰鸦”
这种级别的对手,被动的防御远远不够。
必须主动出击,摸清敌人的脉络,甚至揪出可能存在的内应。
苏晚的策略是“请君入瓮”
。
她没有去加固那些被扫描过的、看似重要的海外服务器,反而在其中一台承载着“未来新能源技术投资趋势初步研判”
数据库的服务器上,动了一番手脚。
她利用极高的权限和精妙的代码,在这台服务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志管理模块深处,植入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双面镜像”
陷阱。
这个陷阱的精妙之处在于:
1真实性:它完美地模拟了服务器上一个真实存在的、存放着经过篡改但逻辑自洽的“虚假战略报告”
的区域。
2诱惑性:这份虚假报告被精心设计,内容半真半假,指向几个看似极具潜力、实则暗藏巨大技术风险或政策陷阱的冷门投资方向,对于窃取情报者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3追踪性:任何访问、尤其是尝试复制这份报告的行为,都会触隐藏的追踪程序。
这个程序不会立刻报警,也不会阻止数据流出,而是会像一粒无形的孢子,附着在被窃取的数据包上,随着数据流一同潜入对方的系统。
它会记录下数据流转的每一个节点,并在抵达最终目的地(或某个中转分析站)时,向苏晚预设的、位于暗网深处的匿名接收器送一个包含路径信息的加密信号。
陷阱布设完毕,苏晚便开始了耐心的等待。
她知道,“灰鸦”
行事谨慎,不会轻易上钩,需要时间。
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对方的活动变得更加飘忽不定,扫描行为时有时无,仿佛也在试探顾氏的反应。
顾氏安全团队在明处加强了监控,抓到的却大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干扰信号。
苏晚并不急躁,她像最有耐心的猎人,每日例行检查陷阱的状态,同时利用顾晏舟提供的更高权限,悄然梳理着顾氏内部,特别是能接触到海外战略调研信息的核心及高层人员的网络访问记录和行为模式。
几天后的一个凌晨,当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时,苏晚设置在书房里的专用设备,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几乎不可闻的蜂鸣。
她瞬间惊醒,翻身下床,快步走入书房。
屏幕上,代表陷阱被触的指示灯正闪烁着幽蓝色的光芒。
追踪程序已经被激活,并且成功附着!
苏晚立刻在电脑前坐下,指尖飞舞,调出实时追踪界面。
一条清晰的数据流路径正在地图上被快绘制出来——数据从顾氏的那台海外服务器被提取,先跳转至东南亚某小国的公共云平台,随即通过数个位于东欧的僵尸网络节点进行混淆,接着横跨大西洋,进入北美的一个大型数据中心……
对方的反追踪手段确实高明,路径迂回复杂,层层设障。
苏晚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利用她远常人的分析能力和对网络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快剥离着那些无用的伪装节点,试图锁定最终的ip。
追踪信号在一个又一个匿名服务器间跳跃,最终,指向了一个位于开曼群岛的、租用自某家大型跨国it服务商的虚拟私人服务器(vps)。
ip地址被成功捕获!
然而,当苏晚尝试进一步深入探查这个vps时,却现对方设置了极其严密的防护,并且,就在她尝试触碰的瞬间,那个vps仿佛拥有自我意识般,启动了预设的自毁程序,所有数据在几秒钟内被彻底清空、覆写,变成了一台没有任何信息的“空壳”
。
线索,在这里戛然而止。
苏晚靠在椅背上,眉头紧锁。
开曼群岛……着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信息保密地。
利用那里的虚拟服务器作为最终落脚点,是这类组织的标准操作,几乎无法追查到真正的使用者。
这次反向追踪,似乎失败了。
但苏晚的目光,却重新落回了追踪路径的——顾氏内部的那次数据提取。
她调出了那台海外服务器的详细访问日志,精确到毫秒级。
对方提取数据的行为,精准地避开了一个小时前刚刚更新的安全补丁所引入的、尚未公开的监控机制。
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