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扭转乾坤(1 / 2)

外界对于顾氏“星河”

计划的看法,从未脱离过“疯狂”

与“悲壮”

两个词。

在竞争对手看来,这不过是顾晏舟夫妇在绝境中一次徒劳的挣扎,一个注定要耗尽顾氏元气却无法带来任何实际产出的无底洞。

业内分析人士也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自主研高端传感器和芯片,并且是走一条前所未有的分布式技术路线,成功率微乎其微,时间上也远水难救近火。

然而,就在这种普遍的唱衰声中,“星河”

实验室里,奇迹正在以惊人的度孕育。

苏晚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核心引擎,驱动着整个项目负荷运转。

她的存在,不仅仅是指明方向,更是极大地压缩了试错成本和时间。

许多原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迭代的技术路径,在她的预判和指导下,往往在几次关键实验后就被确定或否决。

第一个突破,来自材料组。

基于苏晚和陈念提出的“生物场感知”

理论,团队摒弃了传统的硅基思路,转而研究一种特殊的生物活性复合材料。

经历无数次失败的配方调整后,一种融合了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纳米导电聚合物的新型材料终于被合成出来。

测试结果让所有参与的研究员目瞪口呆——这种材料对环境中细微的温度、湿度、压力乃至特定挥性有机化合物的变化,展现出了越现有所有商用传感器材料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功耗极低!

这不仅仅是找到了替代品,这简直是降维打击!

第二个突破,紧随其后,来自架构组。

在苏晚(“零”

)亲自操刀下,“星河”

分布式节点的核心芯片设计图终于完成。

它并非追求极致的通用计算能力,而是极度专注于低功耗下的本地智能决策与协同通信。

苏晚将一种精简的神经网络算法直接固化在芯片逻辑中,使得每个节点都具备了“思考”

的能力,能够自主处理大部分感知信息,只将最关键的结果上传,彻底解决了海量数据带来的传输压力和安全风险。

当第一版测试芯片(tape-out)从合作的顶尖晶圆厂流片回来,在实验台上成功点亮,并稳定运行起核心程序时,整个实验室爆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从架构设计到流片成功,仅仅用了不到五个月!

这打破了业界所有的纪录!

第三个突破,则是整体的系统联调。

成千上万个原型节点被生产出来,在模拟的“星耀”

社区环境中进行部署测试。

当系统启动,所有节点通过动态自组网协议迅连接,形成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智能感知网络时,监控屏幕上呈现的数据流稳定而高效。

环境监测、安防预警、能源调度、无障碍服务……一个个预设功能被完美实现,其响应度和智能化程度,远基于传统集中式架构的系统。

更重要的是,当模拟攻击切断了部分节点,甚至模拟核心节点失效时,整个“星河”

网络仅仅是在监控图上泛起了几圈涟漪,随即就通过其他节点的协同,快重构了通信路径,恢复了正常功能!

它展现出了传统系统无法比拟的鲁棒性和生命力!

成功了!

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时间里,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技术路径上,“星河”

计划,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决定性的成功!

消息被严格保密,但在顾氏最高决策层内部,一份详尽的测试报告被呈送到了每一位核心成员的面前。

当那些远预期、甚至颠覆认知的数据摆在眼前时,所有曾经的质疑和担忧,都化为了无比的震撼和狂喜。

顾晏舟在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测试报告的摘要,尤其是最后那行关于“系统在极端故障模式下保持95以上功能完整”

的结论,他猛地靠向椅背,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将这大半年积压在胸口的所有压力都吐了出来。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苏晚的号码。

电话几乎是被瞬间接起。

“晚晚,”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极度激动后的余韵,“我们……成功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苏晚带着笑意的、同样有些哽咽的声音:“嗯,我们成功了。”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心中那翻江倒海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