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第一是送不起,第二只要一想到读书,她就想起自己的闺女儿。被卖掉的翠竹。
如今翠竹回来了,姚氏的心结结了,听到闺女儿这么说,内心却是有些激动的。
对呀,凭啥长房她刘氏的儿子能读书,她的儿子就不能?
“可是,如果送你弟弟去读书要花很多银子……”姚氏沉默了,闺女儿的银子那都是用这些年的青春换来了。
如今好不容易回来,却要被贾氏这样的无耻小人乱传这样的谣言,姚氏恨不能生吃了那贾氏。
怎么肯用她的银子。
“不成,你的银子要留着给你做嫁妆,给了你两个弟弟,你以后咋办?”姚氏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人,她觉得自己的闺女儿如今年纪大了,的确是不好找婆家了。
况且还被那贾氏这么诬陷,人言可畏,就算是翠竹还是一个清白的大姑娘,可是架不住这传谣言的人多啊。
这传的多了,假的也都传成真的了。
反正这名声不好听却是真真的比珍珠还要真的。
因此若是自己的闺女儿还没有一笔可观的银子作为嫁妆,那肯定是会被人欺负死的。
若是说姚氏不心疼自己的儿子那也是不能的,儿子都是做娘的心头肉,那都是自家的人,以后养老还要指望儿子的呢。
除非不是亲儿子,要不然没有亲娘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好的,若是说自己的儿子有机会去读书,是没有哪个亲娘能拒绝的。
但是姚氏却拒绝了,翠竹其实很感动,这说明在她娘心里是真的心疼自己这个女儿。
“娘,没关系,银子没了,咱们可以再赚,再说若是为了我的嫁妆娶我,我也是不稀罕的,没听说过谁家娶媳妇儿还要惦记媳妇儿的嫁妆银子的?”
翠竹这么说着,也的确是这个理儿。虽然说明着没人会这么做。
毕竟不是谁都跟贾氏似的不要脸不要皮的。
可是换句话说,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媳妇儿,亲家一穷二白的啥都没有,儿媳妇儿的嫁妆银子虽然不能惦记,可是有也比没有好。
虽然这么说,姚氏还是觉得那么多年亏欠了闺女儿,怎么都不肯,翠竹没有办法只好说道。
“要不就这样,让两个弟弟先去上余村那陈秀才家跟着念几年书,如果念的好,咱们再送去书院,娘你说咋样?”
记忆中,她的外祖家上余村是有书院的,是一个老秀才办的,虽然说条件比不上书院,但是有书念总比没有好。
而且乡下人也不是谁都指望着家里的儿子将来能够当官,毕竟也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命。
乡下人很多时候还是很质朴的。
姚氏愣了一下,因着自家闺女儿的事情她跟婆婆宁氏的关系闹僵了,这件事情她娘余氏就没少说她是个死心眼。
毕竟那丫头卖都卖了,她的日子总是要过的,不能老是跟婆婆对着干,倒霉吃亏的还是她自己。
可是姚氏这人就是有点钻牛角尖,愣是谁说都没有用,再说多了,她干脆连娘家都不去了。
可把余氏给气得不行。不过毕竟是亲的母女,这母女俩也没啥隔夜仇。
这会儿姚氏早就不记得她娘说的啥戳心窝子的话了,她觉得闺女儿说的有道理。
若是两个儿子读不进去书,那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也是不错的,可万一两个孩子真的有天赋,总不能给耽搁了。
到时候如果两个孩子争气,她也能够扬眉吐气。
这陈秀才办的小学堂比不上镇上的书斋,不用交多少束修,而且在外家上余村,姚氏倒是没有想过占娘家啥便宜。
但是不管咋说,也是一个不错的。
“那成,就让你两个弟弟都去读书。”
翠竹一看,两个弟弟的眼睛都亮了起来。翠竹回来的时候,正是初秋,过不了多久,地里的谷子麦子都成熟了,不过现在方家已经分了家,自家分到的地都要自己来收。
二房分到的地多,光方全华一个人肯定是干不完的,可是既然决定送两个儿子去读书也得趁早准备着。
家里就姚氏和两个女儿,就要找人帮着收。
这村子里的地不值钱,可是能种粮食的地就值钱了,所以也不是谁家都有种粮食的地了。
村子里有的是没有地租别人家地种的人家,可是这地要是租了住,收的租子就不是一笔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