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抿了一口茶,小巧再次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装裱精美的书法作品,用真诚的语气称赞道:“高县令,您这副书法作品,真是让小巧我受益匪浅啊!”
小巧特意直接说自己的名字,也没用那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等通俗的词语。果然,高明远的眼睛一亮,问道:“小巧你觉得这幅字哪里好?”
张韫听到小巧终于开了金口,感觉很是诧异,他也朝墙上看去,只见上面的书法作品写的是“大成若缺”四个大字。
大成若缺!这是什么鬼?张韫一点也看不明白。
“大成若缺,让小巧深刻地领悟到,最完美的事物,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可是,它的作用是永远不会衰竭。正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清静为天下正也!”
小巧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张韫是莫名其妙,但高明远却是愈听愈感兴趣,到后面简直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小巧。因为,小巧说的这段话,就是高明远摘自《老子》的话。
“小巧,崀州衙门进进出出这么多人,你是唯一一个读懂这幅字的人。看来,老朽和你,缘分不薄啊!”高明远的脸上,开始露出笑意。
高明远在这幅字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小巧在琢磨好一阵子后,结合高明远的性格和际遇,总算看了个明白。
因为张韫在来的路上就曾告诉小巧,高明远是个自恃清高的人,他写“大成若缺”,隐藏的意思就是自己其实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做更大的官。
可是,高明远毕竟还是一个读书人出身,家境以前也贫寒,还是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传统思想。所以,他看到崀州最主要的街道叫大成街,衙门所在地又是大成殿,所以费尽心思写下“大成若缺”四个字,权当是自娱自乐。
当然,这么直白的话,是绝对不能在高明远面前说的。要不,自己在崀州的买卖也就完蛋了。当官的,最担心别人完全看穿他的心思。
“大成两字,颇有渊源啊!”小巧装着感叹一声。
“是么?小巧可否解释一番,也好让我长长见识。”这个时候的高明远,已经放下县令的架子,和小巧平和说话。
“好!那我就在高县令面前班门弄斧,易经有签言,元吉在上,大成也,这是上上之签。大成,谓致太平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小巧说的这些,还是她看到大成街、大成殿而想到的,易经确实是用“大成”二字解释上上签“元吉”的。至于“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那是以前小巧前世在读高中时候学到的课文,这两句话是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前世的小巧,为应付语文考试,还背过这些句子呢!老师还告诉过班上的同学,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往往命名为“金声玉振”,也是这个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