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秀英问桂管家。
“烧瓦和烧陶罐,火候的把握不一样,放在一起烧的话,要么是瓦没烧好,要么是陶罐没有烧好。我们掌柜对窑厂的出品,管得可是很严的。”桂管家认真地说道。
大窑就是大窑,人家做得大,是有道理的。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惑,一切按照规矩来办事。秀英的心里,不由对窑厂的作为点了个赞。
想到这,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在秀英心头浮现:小巧不是说过,哪怕是出高价钱,也要把陶罐这事办好吗?自己现在何不先斩后奏,办一回事。
“桂管家,刚才你说,如果我们订制一千个陶罐,价格是每个八文钱,对吗?”秀英再次让桂管家确认价格。
“是的!八文钱一个,但要一个月后交货。”桂管家的脸上,挂着淡淡的、恬然笑。
“如果我们订两千个陶罐呢?价格怎么算?”秀英问道。
“如果是两千个的话,每个陶罐七文钱,我可以安排人手现在就做,七天后就可以交货。”
桂掌柜的心里,原来留了一手:之前秀英说只做一千个陶罐,那只够半窑,要等装满一窑,当然要等一二十天,所以要一个月才能交货。
而现在,秀英提出订两千个陶罐,刚好可以烧一窑。只要价钱到位,让工人晚上开工,多做几个时辰就能把陶罐的胚胎做好。烧制的话,只要四五天就可以。
谁和钱都没有仇,有钱赚,没有把人往外推的道理。
桂管家在算数的时候,秀英的脑子也在飞快转动做着打算:她去州县很多店铺问过,一斤装的陶罐,精致一点的,要十二三文钱,还没有现货。只要算下来,买一千个陶罐,就要一千两三百文钱。
而现在,订做两千个陶罐,才需要一千四百文钱。更难得的是,陶罐上面有镌刻有“猛龙酒”和“李福记土特产店出品”的字样,那可是专制的,是实力的体现!
“桂管家,没问题,那我就代我们掌柜的做主,订制两千个陶罐。不过,我要看看陶罐的样式,才放心。”秀英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谈买卖时,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这个你放心,只要你交了定金,我们马上就可以安排师傅做样板的。”桂管家谈过无数生意,自然明白一切以“落定”为主。只要钱到位,什么话都好说。
“行!桂管家是个爽快人,我秀英也不是那种磨磨唧唧的人,我们掌柜更是喜欢痛痛快快办事。你让人写个收条给我,我现在就付八百文钱。”秀英指了指她带在身上的褡裢。
“八百文钱?”桂管家一时没回过神来,他愣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妥神态,“我现在就给你写收条。”
桂管家吩咐人马上取来笔墨和纸张,“唰唰唰”地写了一张收条给秀英。一边写,桂管家一边想,李福记真是财大气粗啊,一个伙计身上都带这么多文钱。
秀英也没有磨叽,她从褡裢里,取出八百文钱,递给桂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