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明远贤侄,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李之曦称呼高明远为“贤侄”,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迈进好一大步。
“是这样是,我之前请小巧预算了一下,刊印‘崀州人文’系列书籍,大概需要两百两银子。我年后不再在崀州任职,这两百两银子,我现在就给小巧,以后,刊印书籍一事,就全权委托小巧去办。”
说完,高明远拿出两百两银子,给了小巧。
“高县令,这不好吧,书还没开始刊印呢!”小巧看着眼前的银子,不好去接收。
“你就收下吧,这也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反正这银子我是迟早要出的。”高明远诚恳说道。
“好吧!那我就不客气了。”小巧接下银子,马上分出十两银子,“这是我先付给潘掌柜的十两银子,也好让潘掌柜没有后顾之忧,不再为家事烦扰,好专心制版。”
“这——这不好吧!”潘黄河想接这银子,却又觉得有点不妥。
“没关系的,你收下吧!我知道,书店的生意不是很好,你上有老,小有小,一个家庭都等着你去负担呢!”
“好吧,既然李掌柜如此信任我,那我就先收下吧!”
有了这十两定金,潘黄河确实不再为家里的生计奔波,可以专心刻字制版。
“李老先生,县里衙门现在清如纯水,我个人捐赠两百两银子给县衙门,其中一百两银子,是衙门给您的润笔费。”
高明远又拿出一百两银子给李之曦,算是“崀州人文”的润笔费。
“这,这——”八十多岁的李之曦,第一次见这么多银子,不知是该收呢,还是不该收。
自古文人都过着清苦的日子,官府能出资刊印自己编纂的书籍,已是天大的喜事。
高明远居然还给自己这么一大笔润笔费,李之曦是想也不敢想。
“李老先生,您还是收下吧!这银子是干干净净的,您也知道,皇上奖赏了一笔银子给高县令。您达成了高县令的心愿,这润笔费,您还是收下吧!”小巧也力促李之曦收下润笔费。
“好!那老夫就收下吧!”李之曦想,银钱这黄白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没有文钱,确实不行。
李之曦有不少得意门生,就是因为没有文钱买书,没有盘缠去京都赶考,一直过得非常清白的生活。如果有这笔钱,自己也好捐助那些门生。
“明远贤侄,我代我的门生谢谢你的善举,这些银子,我将全部用来资助优秀的门生完成学业、进京赶考,绝不会有半文落到自己口袋。”李之曦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李老先生果然是崀州读书人的模范,崀州有您,真是幸事!”高明远对着李之曦,行了个大礼。
就是小巧和潘黄河,也是对李老先生肃然起敬。明明有一百两银子可以改善生活,他却分文不动,全部用来助学,这种胸怀,何其难得!
“好了,大家还是继续吃菜吧!要不等下菜都凉了。”高明远连忙转移话题,请大家继续吃菜……
这顿饭,大家吃得很是开心。在李之曦的身上,小巧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