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12月的9年又3个月的时间,我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的布局期。
该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区域痛点切入、落地标杆项目,关键指标是贸易量500万吨,技术服务覆盖100万农户。
第二个阶段是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扩张期。
该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产业链核心能力,分流友商客户,关键指标是贸易量1500万吨,市场份额12%。
第三个阶段是2021年1月至2025年12月的主导期。
该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掌握区域定价权、形成生态壁垒,关键指标是贸易量3000万吨,市场份额超20%。”
说到这里,刘达强又停顿了一会儿,留出时间供大家消化上述内容。
考虑到这些指标其实已经写进了报告,刘达强很快接着说道:
“现在,我重点说一下全产业链协同的构建。
首先是作为上游根基的种子培育与种植技术。
想要快速形成对抗蒙山都-梆吉品种垄断的能力,在种子培育这一块,我认为应该走‘投资并购+联合研发’的道路。
针对国内外优秀的种子培育企业,如隆平高科、德瑞特、绿丰奥瑞金、SementeS GOld、陶氏化学等,展开投资并购行动,以快速获取水稻、黄瓜、蔬菜、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的研发体系、优良品种和品牌。
再斥巨资设立农业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南美作物育种联合实验室’、‘东欧作物育种联合实验室’、‘非洲作物育种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单位,定向研发适应巴西、阿根廷、罗马尼亚、匈牙利、非洲的核心产区的高产大豆品种、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等。
具体的实施计划,有待后续完善,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而在种植技术这一块,想要尽早抗衡蒙山都-梆吉,我认为应该走‘智慧农业+本地化服务’的道路。
我们应该发挥集团在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云、智能体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可实现施肥、施药、灌溉的精准化、大幅提升单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智慧种植全套解决方案。
然后因地制宜地在国内、东欧、南美、非洲落地。
比如针对东欧,我们可以推出‘欧盟CAP补贴适配技术’,帮助农场获得每吨12欧元的政策补贴,以此来绑定100到200家合作农场。”
简单举了一个例子,刘达强没有继续展开,而是往下说道:
“其次是作为生产支撑的农机与农业服务体系。
这一块,我们要通过投资并购+自主研发的方式,先整合出一条智能农机产业链,开发智能农机。
继而以此为基础,打造数字化农服平台,给农户提供‘农机租赁/购买+农资+技术扶持+保险+金融’的闭环式农业服务。
再次是作为运输脉络的港口、物流与供应链韧性。
这一块主要是投资组建专业的谷物和食品运输船队,确保关键航线的运力;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