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桥明月记》(3 / 3)

是村北三道峡谷,山风过时,如虎啸龙吟。峡谷险峻,少有人至。陈清远与村中青年结伴探险,在一处洞穴内发现大量藏书痕迹,但书籍已不知所踪,只留下空箱数只,箱上刻有“蔡氏理窟”字样。

    第七景“鸣曲二蟠龙”是村中山溪两道弯流,形如蟠龙。传说昔有高人在此抚琴,引得山鸣谷应。陈清远在此考察时,偶遇一位九十高龄的蔡姓老人,竟是蔡清沅的幼弟。老人听说陈清远是故人之后,老泪纵横,取出兄长遗留的一只铁盒。

    铁盒中,陈清远找到了蔡清沅的手绘八景图,以及一份藏书目录。目录显示,蔡氏藏书包括经史子集万余卷,更有朱子学派未刊稿本数十种,弥足珍贵。

    至此,八景已访其七,唯剩最后一景“满街熙乐邕”尚未参透。此景指的是村中主街,每逢节庆,村民熙攘,和乐融融。陈清远反复思索,忽有所悟:前七景各有实指,而这第八景“满街熙乐邕”,或许并非实指街巷,而是暗喻蔡氏“诗书传家、邻里和睦”的家风。藏书之处,或许就在村民日常往来之所,最显眼处反而最不引人注意。

    重阳节前夜,桂峰村举办一年一度的耕读文化节,村民齐聚祠堂,祭祀先祖,表演传统歌舞。陈清远作为贵宾受邀出席,见祠堂内悬挂着一幅巨大匾额,上书“满街熙乐邕”五个大字。

    祭祀仪式中,族长引领村民诵读家训。当读到“历历皆文化,满街熙乐邕”时,陈清远忽然心念电转,注意到祠堂布局特殊,八根主柱的基座上,分别刻有八景图案。他悄悄取出印章,比对“印桥明月”柱基,发现基座一侧有不易察觉的暗格。

    仪式结束后,陈清远将自己的发现告知蔡老先生。经族长同意,几位长老一同查看暗格,发现内藏一把古钥和一卷绢书。绢书上,蔡清沅亲笔写道:“余知年事已高,恐不久人世,特藏钥于此。八景藏书,分藏八处,总钥在祠堂‘满街熙乐邕’匾额之后。望后世有缘人得之,使典籍重见天日,惠泽学林。”

    众人架梯查看,果在匾额后寻得一匣,内有八景藏书处的详细地图。原来蔡氏先祖为避战乱,在村周山岩间开凿密室八处,分藏典籍,以免一朝尽毁。

    重阳当日,在村中长老见证下,按图索骥,开启了第一处书库。石室开启刹那,书香扑鼻,但见架列整齐,典籍完好,众人无不激动落泪。

    陈清远站在书库前,心潮起伏。一月来,他不仅找到了桂峰八景的文化真谛,更寻回了祖父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蔡云英轻声问他:“陈先生日后有何打算?”

    陈清远望着满室典籍,坚定答道:“我将向学校申请长留桂峰,协助整理这批文化遗产。祖父与清沅公未竟之志,我当继之。”

    月明星稀,桂峰村重归宁静,唯有印桥泉水击石,如钟鸣清越,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先贤低语,穿越时空,诉说着耕读传家的不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