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若你等受伤,将是我朱家一辈子的恩人。徐辉祖,你监督众军,有后退或阻滞不行者杀。一切后果我燕王朱棣承担。一众都有,高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抽出宝剑指向前方。蓝玉听了此话,是又惊又怒,当即就要上前质问,只见前面众军士手中武器转向对自己。朱棣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如果他们不动,那么真的可能被杀全家。话音刚落,众军士的武器齐齐转向蓝玉,气氛顿时紧张到了极点。蓝玉惊怒交加,正欲上前质问,却被徐辉祖示意阻止。他清楚,此时的局势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了。在前军的阻挡下,中军护送朱棣离去,朱棣离去前,用剑指着蓝玉,眼里充满了凌冽杀意。蓝玉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自然见过这样的眼神,比之太子府更为凌冽。而且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小孩能够有的,他如果不是在白天,很是怀疑是不是见鬼了。汤和闻讯赶来,急忙拉走蓝玉,并命令自己府前的卫兵退后,避免引起更大的冲突。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在一瞬间。而那高举的宝剑和凌冽的眼神,却成为蓝玉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大队人马护送着朱棣,终于抵达了皇城的门口。皇城的守卫见状,正要警惕地关上城门,却见朱棣从容地走了出来。他吩咐徐辉祖让队伍回去,并请他转告妙云,近日他无法前往府中看望。言罢,他坚定地走向皇城中,声音响亮地说道:“请禀报父皇母后,儿臣朱棣在太子府遭遇蓝玉袭击,恳请父皇母后庇佑。如果父皇母后不能庇佑,孩儿就流浪天涯以避祸。”值守军官一听,知道大麻烦来了,赶紧命人将燕王送回寝宫,自己去禀报。这声音回荡在皇城的每一个角落,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朱棣的勇敢和坚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他的决心。他并没有因为蓝玉的威胁而退缩,相反,他选择了挺身而出,向皇上禀报真相。
此刻的朱棣,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太子府中遭遇袭击的孩子,而是一个决心扞卫自己和家族尊严的英勇王子。他的眼神坚定,步伐沉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
而那高举的宝剑和凌冽的眼神,也成为了皇城中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画面。他们都知道,一场关于权力、家族和未来的斗争即将上演。而朱棣,正是这场斗争中的关键人物。
随着朱棣的离去,皇城再次恢复了宁静。但那股肃杀的气氛却依然弥漫在空气中,预示着未来的风雨欲来。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那个在太子府中遭遇蓝玉袭击的燕王朱棣,他的勇敢和坚定,已经改变了整个京城的格局。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正与刘伯温、李善长等重臣商议国事。正当他们讨论得如火如荼之时,值守的军官突然前来禀报。朱元璋一听,顿时大怒,拍案而起。他严厉地问道:“你再说一遍,蓝玉在太子府中行刺燕王?这是怎么回事?”
值守军官不敢怠慢,立刻将刚刚的事情一一道来。是燕王自诉此事,有徐达长子徐辉祖护送,顺天府和兵马司都参与了。
正当此时,又有太监匆匆进来禀报,称顺天府和兵马司紧急奏报。朱元璋赶紧拿来奏折一看,顿时心中一沉,知道此事非同小可。这件事又牵扯到了太子,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护卫自作主张刺探情况那么简单了。而且矛盾已经被朱棣扩大化了。
整个皇宫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行刺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阴谋和纷争。而他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迅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朱元璋对同样震惊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下旨道:“李相,你立刻去把蓝玉叫进宫来,不要正式宣旨,就说是请他来问问情况,先稳住他。路上顺便问问具体情况。”他又对刘伯温说:“刘先生,你立刻去把太子叫进宫来,也问问情况。你们都不要插话,立即去办。”
李善长和刘伯温领旨后,立刻动身前往执行。他们的心中也充满了困惑和疑虑,但他们都明白,此刻必须冷静应对,尽快查明事情的真相。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不仅是对他作为一国之君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国家安定的一次严峻挑战。他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他又立即起身去找马秀英,朱元璋此刻的心是惶恐的,真的是如此,这个感觉只有他当年的父母以及爷爷饿死的时候才有的感觉,他那时很无助,不知道往后往哪走,后来当了和尚,又去投了军,南征北讨,杀敌无数,最终在一干文武的辅助下建立了大明朝,而今自己最爱的嫡长子,最信任的太子朱标和自己的四子又发生了间接的问题,也是第三人引起的。莫非又要重演前面那些王朝的夺嫡之争,他是知道自己两个儿子的底细的,不会干这种事情,但是他们的身边人呢?或者围绕在身边的人呢?马皇后此刻也得到了消息,正在准备去看朱棣,却见朱元璋一脸愁容的过来,明白肯定也是因为这事。
朱元璋简要的把顺天府和兵马司的奏报说了下。马皇后一听跌坐在椅子上,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两孩子怎么玩这么大了?太子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