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寒了各地土司的心。
就在这时,太子朱高炽的密信到了。信中语气温和,却字字千钧:\"......闻滇南有土司抗法,想必公爷定能妥善处置。朝廷新编的近卫师已移驻辰州,随时可入滇协助维稳......\"
沐晟放下密信,长叹一声。他知道,这是最后通牒。
三日后,在沐晟的默许下,云南都指挥使张荣派兵\"协助\"理刑厅,强行从杨氏土司府中带走了凶手。一个月后,凶手被依法判处斩刑。
行刑那天,大理城万人空巷。当刽子手刀起头落时,围观的各族百姓鸦雀无声。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土司的规矩,还有朝廷的王法。
更让土司们恐慌的是修建中的昆大路。
\"公爷,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几个大土司齐聚黔国公府,情绪激动,\"朝廷修这条路,分明是要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等路修通了,朝廷的军队朝发夕至,我们还有活路吗?\"
沐晟沉默地听着。他何尝不知道这条路的意义?但他更清楚,阻止修路就是公然谋反。而谋反的下场,看看播州杨氏就知道了。
\"诸位,\"沐晟终于开口,\"修路是咨政大会定下的国策,本公也无能为力。不过......\"
他话锋一转:\"朝廷答应,修路占用的田地都会按价赔偿。而且路修通后,诸位的茶叶、药材运出去也更方便。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土司们面面相觑。他们忽然意识到,这位曾经说一不二的黔国公,如今说话也开始带着朝廷的口吻了。
果然,随着昆大路一段段修通,变化接踵而至。福记的商队来得更勤了,收的价钱也更公道。一些胆大的农户开始把山货运到昆明贩卖,甚至有人沿着新修的路去了更远的地方。
更让土司们坐立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百姓遇到纠纷,不再找土司裁决,而是跑去理刑厅告状。而理刑厅的判决,往往比土司的裁决更得民心。
永乐十五年的秋天,昆明城外的演武场。
新组建的云南新军正在进行操练。这些士兵穿着统一的蓝色军服,手持燧发枪,动作整齐划一。观礼台上,沐晟看着这支完全按照新式操典训练的军队,心情复杂。
\"公爷觉得如何?\"身旁的朝廷特使微笑着问。
\"精锐之师。\"沐晟由衷赞叹。
\"这都是陛下的恩典。\"特使意味深长地说,\"有了这样的军队,云南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回府的路上,沐晟望着街道两旁新开的店铺、往来不绝的商旅,还有那些行色匆匆的朝廷官吏,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不过大半年光景,昆明已经变了模样。朝廷的势力如同春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每个角落。金钱、法律、教育、道路、军队......朝廷用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牢牢地扎下了根。
\"父亲,\"随行的长子低声问,\"我们以后......\"
沐晟望着远处苍翠的西山,良久才说:\"记住,从今往后,云南不再只有沐王府一个声音了。\"
夜幕降临,昆明城华灯初上。茶馆里,商人们用永乐币结账;学堂里,孩子们朗读着新编的教材;理刑厅内,烛火通明,官员还在审理案件。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个新时代,正伴随着水泥路的延伸和永乐币的叮当声,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