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医术。将来要回到寨子里,为乡亲们治病。\"
最后上台的是一位老工匠:\"小老儿原是沐王府的家奴,如今在昆明机械局做工,月钱足够养活全家。儿子在学堂读书,女儿在纺织厂做工......\"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在场的代表们无不动容。就连最保守的老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汇报结束后,朱棣特意在谨身殿设宴款待各族代表。
席间,一位彝族头人感慨道:\"陛下,以往我们彝家人住在深山里,一辈子没见过山外的世界。如今孩子们能上学堂,年轻人能出去闯荡,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啊。\"
朱棣举杯道:\"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论汉彝苗傣,都是大明子民。朝廷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子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宴会结束后,夏元吉陪同朱棣站在谨身殿外,眺望着灯火通明的北京城。
\"元吉啊,\"朱棣意味深长地说,\"改土归流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推行新学,发展工商,让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工业革命的成果。\"
\"陛下圣明。\"夏元吉躬身道,\"只是......改革越深入,阻力也会越大。\"
朱棣微微一笑:\"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趁着老一辈的守旧派还在观望,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等到铁路修通,电报普及,这些变革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再也无人能够阻挡。\"
夜幕下的北京城,处处闪烁着煤气灯的光亮。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新时代。而在遥远的西南群山之中,同样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