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微颔首,《四库全书》的修订,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还是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来的辑佚《永乐大典》建议呢。
他当时就很是认可这个建议。
首先大量征书,滤去汉人典籍中的悖逆的思想。
接着,大兴文字狱,堵住读书人总是想要批判大清的嘴。
最后,以礼教纲常禁锢百姓思想。
如此这般,百姓皆为大清顺民。
......
嬴政莫名生出了几分恼怒。
他本就为焚书坑儒这个事,背了几千年的锅。
而此时,天幕中的视频竟然还拿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清朝编纂《四库全书》相比。
他烧的是竹简,都还有备份。
而清朝呢,更像是一场文化屠杀,是对百姓的精神阉割。
......
“又有人问,清朝这么胡作非为,那“康雍乾盛世”又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说一,之所以这个时期能被称作盛世,是因为这个时期人口的确从一亿,暴涨到了三亿。”
“一部分原因,是雍正确实很勤快。”
“他也是清朝难得的,相对容得下汉人的皇帝。”
“所以,大清那段时间的船,开的还比较稳。”
“另一个人口增长的主因,是因为有土豆、玉米这些高产粮食。”
“百姓能够将就吃一口,饿不死,便活了下来。”
“但是他们吃,也不能完全吃饱。”
“总之是百姓没有力气造反,但刚好可以刷一波人口数据。”
......
永乐年间。
朱棣眼中爆发出一阵精光。
“高产作物!”
“只要大明能找到高产作物,就一定能度过所谓的“小冰河时期”!”
只要能撑过那段时期,大明必定能多续命几年。
届时,大明一定要尽全力灭掉女真族!
想到这里,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如果大明的灭亡是必然,那么他希望,一定不是亡在女真族手中!
......
李世民发出了一阵嘲讽至极的笑容。
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这一生兢兢业业,心忧天下。
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贞观之治”。
而满清呢,靠着国外传过来的高产作物,靠着对百姓的精神控制,反倒是成就了盛世。
这盛世,还真是如大清所愿。
饿不死,造不了反,又刚好够给史官写本漂亮账。
而这盛世,究竟又有多少水分呢?
想到这里,李世民脸上的笑意又冷了几分。
若是要用百姓的脊梁撑起盛世,用《四库全书》的宣纸糊住双眼。
这样的盛世,他宁可不要!
......
“在开船的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
“当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够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平衡一旦打破,早就不满的民意,从一开始就没得到安抚的民意,在一次次被打压,一次次文字欲清洗下的真实民意,终于爆发。”
“从1846年到1865年的20年间,也就是清朝入关后200年,仅是《咸丰清实录》中记载的农民起义,或者民变,就达3200多次。”
“毫无疑问,人们就是厌恶清朝的。”
“可是这么多起义,为什么没有一次成功呢?”
“义和团,白莲教,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
明朝的皇帝对这个问题很是感兴趣。
毕竟,明朝末年就是被各种起义折腾得千疮百孔。
在清兵来捡漏之时,明朝已是亡国之兆。
而清朝,却是在经历了如此多民变之后,没有撼动统治根基,还能存活几十年。
......
“这就得提到清朝管理艺术的巅峰之作了,厅制结合汛塘制,正如同遍布天下的铁钉。”
“这个制度,脱胎于明朝的卫所制。”
“打个比方,在省城到府城的驿路上,每隔10到20里,设一个塘,每隔50到100里,设一个汛。”
“一个汛,统辖好几个塘,形成一条防控链条。”
“每个塘中设有10到20个人,表面是汉人军官,实则受驻防八旗的监视。”
“一旦某个点出问题,该点便会面对整个汛塘的围剿。”
“乾隆六年,朝廷在平定苗民起义之后,设置了龙胜厅。”
“接着便以龙胜厅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了八条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