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2 / 4)

天狼诀2 风流萧书生 4128 字 1天前

之听到丞相的门生抱怨镇国公在边关虚报军饷。他连夜将此事整理成密折,却没有直接交给皇帝,而是托人转交给了丞相的心腹。果然,不出三日,朝堂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镇国公被暂时解职查办。丞相觉得郭悠之 “识时务”,便将他调到自己府中担任幕僚。

    住进相府的那晚,郭悠之站在雕梁画栋的庭院里,望着天上的月亮,突然想起表舅流放前的眼神 —— 那里面有震惊,有愤怒,还有一丝不解。他轻轻笑了笑,原来权力的滋味,比江南的蜜饯还要甜。

    丞相府的幕僚生涯,让郭悠之的谗言术臻于化境。他不再满足于搬弄是非,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构陷异己。他发现,最有效的谗言往往不是直接诋毁,而是迂回包抄,用看似无意的细节拼凑出致命的假象。

    镇国公被解职后,兵部尚书萧衍成了丞相的新目标。萧衍为人正直,素有威望,多次在朝堂上反对丞相的新政。郭悠之仔细研究了萧衍的履历,发现他十年前曾在西北任职,而当时的副将如今因贪腐入狱。

    郭悠之买通狱卒,让那副将在供词中 “无意” 提及萧衍当年曾收受西域商人的 “谢礼”。随后,他又在丞相与御史大夫闲聊时,状似随意地说:“萧大人近日总与西域使者往来,听说还收了一匹汗血宝马,真是好福气啊。”

    御史大夫本就与萧衍不和,立刻上奏弹劾。尽管萧衍极力辩解,拿出证据证明那匹马是朝廷赏赐,但 “收受谢礼” 的流言已传遍京城。皇帝虽未降罪,却也渐渐疏远了萧衍。郭悠之看着萧衍在朝堂上日渐沉默,心中竟生出一种庖丁解牛般的快感。

    他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有次皇帝想提拔正直敢言的翰林学士温彦博,郭悠之就在皇帝批阅奏折时,轻声说:“温大人学问是好,只是前几日臣听闻,他在酒桌上说陛下过于宠爱外戚……” 话未说完,便低头退下。皇帝脸色铁青,提拔之事就此搁置。

    温彦博得知后,气得直拍桌子,却抓不到任何把柄。郭悠之就像一条毒蛇,躲在暗处,一口一口地吞噬着朝堂的清明。他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皇帝的多疑,大臣的嫉妒,官员的自保,都成了他手中的棋子。

    为了巩固地位,郭悠之开始刻意迎合皇帝的喜好。皇帝痴迷长生术,他便四处寻访 “异人”,献上所谓的 “仙药”;皇帝喜欢古玩,他就搜罗奇珍异宝,美其名曰 “民间敬献”。在皇帝眼中,郭悠之不仅 “懂事”,而且 “贴心”,渐渐对他言听计从。

    有次黄河泛滥,灾民流离失所。户部尚书恳请拨款赈灾,丞相却想将钱款挪作修建行宫之用。朝堂上争论不休,皇帝犹豫不决。郭悠之在御书房侍奉时,突然 “不慎” 打翻茶盏,烫到了手。皇帝关切询问,他却忍痛说:“臣这点小伤算什么?只是想到那些灾民,若是陛下不修行宫,他们就能有饭吃了。可臣又想,陛下日理万机,也该有个清静地方休养……”

    这番话看似矛盾,实则将难题抛给了皇帝。皇帝果然大手一挥:“朕岂能与百姓争利?只是行宫乃国体所在,稍减些规模便是。” 最终,赈灾款被削减了大半,无数灾民死于饥荒。消息传来时,郭悠之正在家中把玩着新得的玉佩,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的权势越来越大,门下依附者众。官员们见了他,无不点头哈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他抓住把柄。朝堂之上,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阿谀奉承的声音。郭悠之站在权力的顶峰,俯视着这座被他搅得乌烟瘴气的京城,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股掌之中。

    郭悠之的谗言如同藤蔓,紧紧缠绕着大胤王朝的命脉,而那些试图挣脱的忠良,无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礼部侍郎苏子明是第一个公开反对郭悠之的大臣。他在朝堂上痛陈郭悠之 “结党营私,惑乱圣听”,恳请皇帝将其罢黜。郭悠之却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苏大人误会了!臣一心为国,若有不妥之处,甘愿受罚,只是臣死不足惜,怕就怕有人借题发挥,动摇国本啊!”

    皇帝本就对苏子明的直言不讳有些不满,听了郭悠之的话,更是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