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这样的兵,早晚都不是池中之物。
他现在也是中尉军衔,但他是正常晋升,必须要跟时间赛跑,不然等待他的就只有转业。
第二小队的小队长叫胡建,上尉军衔,a大队资历比较老的一批兵了,经验十分丰富,但缺点就是作战思维比较传统。
第三小队的小队长是伍六一,他作为四期士官领衔一众尉级军官,这也算是a大队不拘一格的地方。但他确实十分卖力,每一项训练任务都做到极致,别人做一遍的事情,他能做好几遍。
来到这里,他的座右铭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命到筋疲力尽。
所以第三小队的兵,对他也是服气的!
有这么多精兵强将,这个中队绝对有的搞!
散会后,铁路亲自找陈江谈话,对他的履新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再立新功。
场面话说完后,铁路开始试探性的问他关于管理这个中队的大致思路,毕竟虽然陈江能力出众,可资历与经验都是极为缺乏的,要不是袁朗力挺陈江,他还真有点不大放心。
陈江早就料到这一步,毕竟在前世的时候,他们特警队里也差不多是这个套路,年轻军官的提拔,领导都是比较不放心的。
所以他把自己早就构架好的思路拿了出来,主要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提升中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让整个中队变成一个整体;
第二步是提升中队的信息化作战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队的战斗力;
第三步是实兵演练检验,把训练成果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
铁路对他的第一和第三步非常认可,可对于第二点还是有些不明白,毕竟a大队本身就是整个集团军的信息化建设标杆。
“大队长,咱们现在还称不上真正的信息化作战部队,真正的信息化必须要实现数据信息链共享,一旦实现了,整个中队就如同一个人,甚至整个大队所有人,您都能如臂使指,灵活地指挥到个人,配合空中力量与远程火炮实施实时打击支援。”
陈江说的内容,别说铁路了,就连袁朗也听得热血沸腾。
要知道漂亮国在二战时期就能做到排级部队随时呼叫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就这一点已经足够让其它国家眼馋不已了。
特别是咱们的部队在朝鲜战场那是吃尽了对方这招的苦头,后来我们的陆军也强大起来了,但却始终做不到如此“豪横”的后勤与火力支援水平。
但陈江说的战法一旦实现,那完全就不需要呼叫支援,后方会进行实时调配,这个反应能力与作战效能就会大大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陈江,你这有把握么”铁路有些迟疑。
“呃,会不会要很多经费现在军里的经费也紧张。”袁朗知道军中首长对a大队的经费一直都是充分保障的,但如果他们申请的预算太过惊人,还是会被砍掉的。
我们国家的军费占比一直都没有太高,还是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
陈江十分自信的回答,“早期的经费不用太多的,到了后期,我们国家早就变得无比强大,那时候还差这三瓜两枣”
穿越过来就这个便宜,十几年后,国家航母都搞的起来,再加上预警机的协助,军力会空前强大。
铁路与袁朗听后将信将疑,但他们也不能打击刚提拔上来的陈江积极性,只要预算不要太离谱就没什么问题。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陈江就站在了训练场上。
晨雾中,他望着熟悉的障碍跑道和战术训练区,胸腔里涌动着久违的热流。
“全体集合!”
齐桓根据陈江的命令吹响哨声,三个小队迅速冲出来整队。
到底是a大队的精锐,集合时间比原来钢七连还要快的多,这种反应速度往往就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斗力。
当陈江穿着崭新的迷彩作训服出现在队列前时,队伍里的人全部行注目礼。
站在排头的齐桓大声报告:“报告中队长,a大队第一中队应到78人,实到76人,2人执行任务未归!“
陈江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他注意到几个新兵蛋子眼中闪过的怀疑——一个刚出院的中尉,凭什么插队来当他们的中队长
“稍息。”
陈江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瞬间安静,